专题分类
  • 完善培育和发展机制 把乡村有用人才用好留住
      江苏省出台《“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浙江省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打造以千名“浙农英才”、万名乡村产业振兴“头雁”、十万农创客、百万现代“新农人”为主的乡村人才矩阵;安徽省成立全国首家省级“新农人”协会,为全省返乡创业人才搭建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交流合作平台……近年来,我国各省不断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在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近日,农业农村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三
    2025-06-30 0
  • 商务部:225场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取得积极成效
      本报讯  (记者 罗晨)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在近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6月24日,全国22个地区已经开展了225场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参与外贸企业和采购商超过1.9万家,成交额248亿元。  他表示,今年以来,商务部组织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帮助外贸企业拓内销,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些成效可以概括为3个“有效”。  有效帮助出口受阻企业。截至6月24日,22个地区已经开展了225场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帮助外贸企业进入国内市场,促进稳就业、稳企业、稳
    2025-06-30 0
  • 图片新闻
      近年来,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打造绿色生态茶园、无公害蔬菜基地等,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图为近日,在英山县金家铺镇志顺茶业生态茶园基地,村民正在手工除草。  王江  摄 《中国食品报》(2025年06月30日01版)  ( 责编:罗 晨)
    2025-06-30 0
  • 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 特色美食“硬控”外国游客
      6月9日起,中方对沙特、阿曼、科威特、巴林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至此,适用单方面免签政策的来华国家扩展至47个。免签“朋友圈”的扩大,彰显了我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随着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中国游”“中国购”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点话题,入境消费不断升温。业内人士表示,在我国持续优化入境政策、不断扩大免签国家范围的背景下,政策带来的积极效应还将持续显现。这种内外部需求与政策诚意的良性互动,为我国入境游市场增添了热度,进一步活跃了国内文旅产业,也扩大了我国作为国际旅游主要
    2025-06-30 0
  • 面包“染”上中药香
    本报记者  朱美乔  中药坊飘出面包香,年轻人排起长队……在全国多地,中医院和烘焙店正将古老药典中的配方转化为日常美食。这股融合中医药智慧与现代烘焙工艺的“食养革命”,正悄然改变着年轻人的选择。这种药膳面包不仅在网络上好评如潮,还成了社交媒体上的“新晋网红”。业内人士表示,未来,药膳面包或将进一步创新,融入更多的药食同源物质,以现代烘焙技术,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健康选择。药膳面包受年轻消费者青睐  继在中药房买酸梅汤后,追求养生的年轻人又解锁了新的消费习惯——去医院买面包。  天津中医
    2025-06-26 0
  • “爆改”火锅底料 消费者买单吗?
      美式咖啡锅底焦苦与牛油碰撞,现舂火锅滇橄榄酸涩交织野山楂回甘,榴莲火锅臭味与甜糯形成戏剧化反差……在传统火锅陷入“麻辣清汤二选一”同质化困局时,怪味火锅却因“反常识组合”异军突起。这些“反套路”操作精准戳中Z世代的猎奇心理,成为火锅店新的流量密码。当猎奇热度退去后,“怪味锅底”能否真正转变为成品火锅底料,是仅仅昙花一现还是能沉淀为经典?“面子”吸引消费者用“怪味”博眼球  今年,火锅锅底“新物种”层出不穷,咖啡、榴莲、臭豆腐、牛奶等新食材的加入,让火锅底料拥有了全新的风味。  最近较火的美式
    2025-06-26 0
  • 现代发酵技术开启中医药创新发展新路径 ——访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崔建东
    本报记者  范永伟  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中药材凭借其独特的疗效和调理功能,成为大众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的重要选择。与此同时,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中药发酵正与现代发酵工程技术深度融合,催生出现代中药发酵制药技术,为中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崔建东,他从中药材发酵方式、发酵菌种、发酵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等多个维度,深入解读了现代发酵技术在中药产业发展中的创新应用。  统与现代融合:  中药发酵技术成
    2025-06-26 0
  • 现代发酵赋能中医药:让食疗养生变得简单
    本报记者  范永伟  当“00后”开始用“菌株编号”讨论养生,当苗寨阿妈用手机App监控药材发酵,一场跨越千年的饮食革命正在悄然发生……如今,现代发酵技术重新定义着中国人的养生方式。本报记者历时数月,深入实验室、医院、工厂和寻常百姓家,探寻这场变革背后的科技密码与文化深意。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进厨房的时候,忙碌的上班族米娜从餐桌上拿起一袋温热好的天麻葛根发酵特膳饮,作为她晨间的“开胃特饮”。喝下一口,醇厚的口感中带着一丝甘甜,让米娜忘了自己咽下的是一副特制的中药。  相较于过去的晨起
    2025-06-26 0
  • 上了热搜的“村咖”,如何从爆红到长红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市场持续升温与咖啡消费文化下沉,一种以乡村咖啡馆为核心的新业态——“村咖”经济,正成为全国多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村咖”作为新兴业态,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特色化、高品质的咖啡品鉴体验,更满足了游客对乡村休闲多元化的需求。但当热度退去,“村咖”却走到了分叉路口,前段时间,“村咖”又上了热搜,但这次,热搜上的词条从#“村咖”为什么这么火#,变成了#第一批跟风开“村咖”的人后悔了#。而与之相对的是,有些“村咖”的年收入却能超过200万元。当最初的热度退去,“村咖”如何“续杯”,
    2025-06-26 0
  • 图片新闻
      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期,这既是农业自然灾害的多发季,也是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高发期。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的安徽农垦华阳河农场及时清沟沥水,抢抓时机进行除草、打药和施肥等综合田管,全面加强梅雨期管理,为粮食增产丰收打牢基础。  图为农机手驾驶大型植保机械进行玉米化除作业。  李龙  摄 《中国食品报》(2025年06月26日01版)  ( 责编:罗 晨)
    2025-06-26 0
  • “后街小巷”书写消费大文章
      3月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要“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扩大文体旅游消费”,包括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业态融合、产业集聚,深化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等。近年来,藏身城市街巷的支路和小巷,正从“隐秘角落”走向消费的“前沿阵地”,聚合成独具特色且极具消费潜能的“后街经济”,成为消费场景的创新载体,为提振消费注入强劲动力。协同主街拓展城市消费空间  “后街”概念与“主街”相对,主要是指商圈内部或周边的支路或小巷。“后街经济”通常指利用支路或小巷打造一批以特色
    2025-06-26 0
  • 鱼油,养生神器还是智商税?
      近期,养生圈刮起了“鱼油风”。有人说,“每天吃2颗鱼油能降血脂、防心梗”,也有人认为“鱼油是智商税,吃了没用”。那么,鱼油到底是“养生神器”,还是智商税呢?鱼油值得购买吗?鱼油受青睐的原因  鱼油是指从鱼类中提取的油类。鱼油之所以受人们青睐,主要是因为其含有丰富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EPA被称为“血管清道夫”。有研究认为,EPA能够降低体内甘油三酯的水平,对于调节血脂有一定好处。  DHA被称为“脑黄金”,是神经系统细胞成长所需的一种重要成分,在大脑皮层和视
    2025-06-25 0
  • 供应链赋能中餐出海行稳致远
      当前,中国餐饮行业正站在规模扩张与价值重构的十字路口。随着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具备一定实力的餐饮企业正加速布局海外市场,一场以“文化破壁、营销数字化、供应链先行”为核心的出海浪潮正加速。日前,2025中餐供应链出海大会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来自行业协会、供应链平台、连锁餐饮店等相关领域的近200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餐出海的现状、痛点以及趋势。中餐出海迎来黄金时代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海外中餐市场规模达3万亿元,过去3年,全球中式餐饮市场规模以年均11%的速度增长,预计今年将突破1
    2025-06-25 0
  • 三大营养素都各有“优劣”
      近年来,优质蛋白、优质脂肪和优质碳水的说法越来越流行,人们逐渐认识到,基本成分相同或相似的食物,对健康的影响却可能不同。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称为三大营养素,富含其中一种或多种的食物会让人吃饱,但只有质量较优的才能让人更健康。  优质蛋白  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要接近,吸收利用率  评判蛋白质是否优质的标准有两方面:一是氨基酸组成跟人体需要的组成有多接近;二是被消化吸收的效率如何。奶类、蛋类、肉类和鱼虾等动物性食物所含的蛋白质,其氨基酸构成比例大多与人体需要接近,经消化吸收进入人体后,能够
    2025-06-25 0
  •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高速路”到生产线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创新链和产业链的重要桥梁,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通过强化产业供需对接、活化创新主体动力、优化产业化服务保障等措施,加快推动科研成果向规模化生产、市场化运营阶段转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如同“实验室”与“生产线”,只有紧密协同才能释放最大价值。只有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产业中,才能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服务缩短转化距离  5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
    2025-06-25 0
  • 跨界热潮激发药食同源发展新动能
    本报记者  范永伟  欧阳军  通讯员  芮勇峰  黄文婷  黄  萍  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药食同源茶饮店顾客盈门,枸杞菊花茶、人参红枣茶等特色茶饮备受追捧;湖南株洲市谭文剑中医脑病专科医院推出的中医特色项目免费体验区吸引了众多市民。如今,一股食药物质跨界餐饮的热潮正席卷各地。  近年来,药食同源理念被广泛应用于餐饮领域,催生出多种创新产品。这种将传统药食同源文化与现代食品相结合的新兴模式,既满足了消费者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2025-06-25 0
  • 把更多农产品变成工业品
      吉林红参制品、江西山茶油、贵州刺梨汁……你家乡的特产上榜了吗?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发布第一批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培育名单,涵盖乳制品制造、饮料制造、酿酒工业、精制茶制造等食品工业主要门类。  上述产业从工业角度看叫食品工业,从大农业角度看叫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亦工亦农,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工业,是体量最大的乡村产业。中央多次强调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这意味着,不能满足于产出初级农产品,还要不断催生适应消费需求的加工农产品。在重视生产的同时,产后加工也要紧抓,这也是
    2025-06-25 0
  • 现制酸奶,“高端”底气从何而来?
    本报记者  林  勇  夏日炎炎,饮品消费迎来旺季,现制酸奶热度持续高涨。但与往年动辄三四十元一杯的价格不同,今年的现制酸奶更“接地气”,不仅口味多样,普遍单价在20元左右,更有“舔奶皮”挑战、“干噎酸奶”挑战等玩法层出不穷。乳业专家宋亮表示,现制酸奶市场正在经历一场由消费需求升级、产品形态革命与场景创新共同驱动的行业洗牌。“轻奢滤镜”褪色,价格开始亲民  曾几何时,消费者一边吐槽失去了酸奶自由,一边排队购买三四十元一杯的现制酸奶。这些现制酸奶产品大多通过加入水果、坚果、谷物
    2025-06-25 0
  • 北京平谷明确首都共享中央厨房实施路径
      本报讯  (记者 朱美乔)近日,北京市平谷区召开首都共享中央厨房建设专家座谈会,就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调研平谷区指示精神,建设更加严格、更加安全、标准更高的北京食品安全工作体系,汇聚政产学研多方智慧,共谋建设集首都保供、智能生产、科技研发、质量监管于一体的首都共享中央厨房实施路径。  此次座谈会邀请了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罗云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食品营养研究所所长赵晓燕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李兴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
    2025-06-25 0
  • 攥紧“油瓶子”,夯实粮油安全根基
      近日,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召开全国大豆油料生产暨花生“一扩双提”工作推进会,分析大豆油料产需形势,交流各地巩固大豆油料扩种成果的经验做法,部署大豆油料夏播夏管和花生“一扩双提”等工作。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大关,稻谷、小麦和玉米均实现增产,油菜籽和花生的扩种效果显著,但大豆产量略有下降。《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5》预测,202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有望达到1.426万亿斤,大豆油料的扩种将持续增效。越是形势向好,越要保持清醒头脑。稳住大豆生产,挖掘油料扩种潜力,落
    2025-06-25 0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