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增玉 孟小平 通讯员 张一波
近年来,山西各地立足资源禀赋,着力发展特色种植。河津市阳村街道永安村凭借沙质土壤优势,大力发展小葱种植;朔州市山阴县合盛堡乡依托富硒土壤种植“富硒杏”,薛圐圙乡在盐碱地上探索出了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晋城市阳城县的温室蔬菜大棚借助智能设备与先进的管理方式,实现了高产高效……各地的特色种植实践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餐桌、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更展现出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的巨大潜力,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孩子们在朔州市山阴县合盛堡乡黄花梁采摘园里采摘杏子
小葱杏子迎丰收
近日,在永安村的沙土地里,一畦畦绿油油的小葱笔直挺立、长势喜人,村民们动作麻利地进行着采收、抖土、分拣、打捆等各项工作。在装袋、过秤后,这些小葱将被运往当地的蔬菜批发市场。
永安村地处黄河与汾河的交汇处,疏松肥沃的沙质土壤为小葱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该村“两委”立足土地资源和离城镇较近的优势,瞄准小葱种植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特点,积极支持村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用三茬轮作模式,大力发展小葱种植。目前,该村的小葱种植面积达800余亩。
由于口感好、品质佳,永安村的小葱不仅受到了周边地区消费者的欢迎,还吸引了北京、陕西西安等地的客商前来收购。小葱种植为村民带来的年均纯收入达每亩8000元以上。
在永安村的小葱喜获丰收的同时,合盛堡乡黄花梁的杏子也挂满了枝头。杏园迎来开园采收季,吸引了不少研学游、亲子游的游客前来体验农事乐趣。
伴随着喜庆的开园秧歌舞,游客们走进采摘园,迫不及待地品尝这份夏日的酸甜。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陪伴下,学习农事知识,体验采摘乐趣。“这里环境不错,孩子总在城里,平常没机会接触大自然,让他来感受一下,挺开心的。”游客陈喜玲说。
黄花梁虽然十年九旱,但却拥有火山岩土质,土壤中的硒含量高出国家标准20多倍,为杏子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矿物质营养,当地出产的“富硒杏”深受市场欢迎。
据山阴县万亩富硒有机旱作农业基地负责人陈志龙介绍,今年黄花梁采摘园的杏果产量将超过50万斤,在销售上,该采摘园采用线上直播销售与线下采摘相结合的模式。围绕林果经济,园区利用荒沟坡地种植了300亩杏树,发展休闲采摘观光等“休闲农业”,不断提高杏果产业效益,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园区里不光有杏树,还发展了富硒谷子、冬小麦等有机旱作农业,总种植规模达2万多亩。下一步,该基地将挖掘黄花梁的人文、地理、文化等优势,朝农业田园综合体方向发展,对园区休闲观光旅游进行进一步开发。
麒麟西瓜破“碱”生
合盛堡乡因土壤富硒而受益,同在山阴县的薛圐圙乡却因土壤重度盐碱化而长期处于土地利用率低、农业产出薄弱的困境中。该乡地处桑干河流域,全乡重度盐碱地面积达6000余亩。近年来,当地以盐碱地改良为突破口,以“以盐适种、生态优先、用养结合、提质增效”为路径,大力发展特色种植,探索出了一条“治盐碱、兴产业、富百姓”的新路子。
在薛圐圙乡双寨村的设施大棚里,麒麟西瓜藤蔓繁茂,村民们正在加紧进行田间管理,确保西瓜丰产丰收。双寨村是一个纯农业村,以往村民主要依靠种植玉米谋生,收入平平。为了提高村民收入,该村决定从传统种植向特色种植转变。今年,村委会引进资金,充分利用土壤特性,结合滴灌技术,在村里的8个设施大棚中尝试种植“金城5号”麒麟西瓜。
双寨村党支部书记白继宇介绍,该村麒麟西瓜首次种植面积13亩,采用绿色种植模式,人工除草、灭虫,西瓜成活率在95%以上。7月初成熟采摘,亩产可达7000斤,每亩收益5000多元。首次种植如果能达到预期收益,明年将扩大种植面积。
除了在双寨村发展麒麟西瓜种植,薛圐圙乡还围绕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目标,因地制宜,不断引进适合盐碱地种植的各类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农业活力。薛圐圙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张宁介绍,作为典型的纯农业乡镇,薛圐圙乡近年来一直秉持“盐碱地里要效益”的理念,探索发展大棚蔬菜、南美白对虾、盐碱地水稻、冬小麦、葵花种植等特色农业产业,不仅改良了土壤,还大幅提高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同时,依托特色产业,在延长产业链上下功夫,打造出辛兴铺瓜子、白坊西红柿等品牌。
通过科学施策,薛圐圙乡将盐碱地变为“聚宝盆”,特色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带动了乡村经济“多点开花”。
蔬菜大棚效率高
走进阳城县禾木常青日光温室蔬菜大棚,温润的泥土气息与植物芬芳扑面而来,特聘技术员张洪庆正站在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设备前进行操作。屏幕上,泵阀控制、肥料选择、灌溉区域一目了然,大棚内的管道如毛细血管般,精准地将水肥均匀地浇灌至每一株菜苗。
禾木常青日光温室大棚建设项目位于阳城县凤城镇美泉村、蒿峪村,占地约195亩,共建设了32个蔬菜大棚。目前,所有大棚均已投入使用。
在这些大棚中,水肥一体化系统起到了“智慧心脏”的作用,技术员只需轻点几下屏幕,即可完成上千平方米区域的灌溉施肥作业。大棚外,环境污染检测仪如同“哨兵”般24小时值守;大棚内,土壤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环境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关键参数在屏幕上实时显示。
张洪庆动动手指,覆盖大棚的保温棉便开始自动收放,确保棚内的光热环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智能化设备让我们告别了传统人力操作的繁重与滞后,提高了生产效率。”张洪庆介绍,这里的每栋大棚都配备了病虫害监测仪,仪器上的诱虫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夜间亮起,害虫撞击玻璃屏后坠入远红外处理仓被灭杀,并被自动收集至接虫箱,工作人员据此分析虫情。病虫害监测仪为精准、科学防治提供了实时数据支撑,大幅减少了农药使用量。
在应用自动化设备的同时,该项目还引入了先进的管理运营方式。“我们引进了山东寿光先进的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管理技术和经验,以种植黄瓜、番茄、南瓜、茄子、豆角等蔬菜为主,使用的肥料全部来自阳城文旅集团旗下300万羽蛋鸡全产业链项目供应的优质鸡粪有机肥,符合消费者对健康食材的追求。”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大棚内培育了富含胡萝卜素、风味浓郁且适合采摘的“金阳蜜珠”樱桃番茄,高产抗病、贮运性较好且适合保护地栽培的“浙粉202”番茄等受市场青睐的蔬菜新品种。
目前,大棚中出产的番茄已陆续上市,其他各类蔬菜长势良好,预计每年可产蔬菜200万—300万斤,实现产值400多万元,可为周边村镇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该项目不仅能有效保障本地“菜篮子”供应充足,更能辐射运城、临汾、长治等周边城市,进一步优化区域农产品供应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中国食品报》(2025年07月11日04版)
( 责编:王 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