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深入产业一线,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全球首个食品学科专用大模型发布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5/7/11 11:52:28

  本报讯  (记者 连荷)近日,江南大学发布全球首个食品学科专用大模型——FoodSeek(食问),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与食品科学的深度融合迈入了全新阶段,“食品+智能”新纪元开启。发布会上,来自教育界、学术界及产业界的26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智能化应用成果的亮相。

  AI已成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强大引擎,面对席卷而来的产业变革,江南大学作为一所拥有深厚食品学科积淀的高等学府给出了属于他的答案:FoodSeek。该模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领衔,集结了食品和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专家与技术精英,历经10余场严苛的论证与技术评审,由江南大学与科大讯飞、华为合作,依托万方数据和食品伙伴网的数字资源共同构建。江南大学依托其“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学科的坚实基础,积极探索“食品+智能”的融合路径。FoodSeek旨在构建一个从食品专业知识发现到价值创造的端到端赋能体系。研发团队成功构建了食品学科全谱系的高质量语料库和专业的模型基座,使其具备了信息抽取、专业推理、精准解析和智能问答等多维度的能力。

  目前,FoodSeek1.0版本围绕“教学—科研—科普—行业服务”四大核心场景,上线试运行了四大核心智能体,包括食品安全标准问答、营养素查询、科研助手和食品AI辅导员。这些功能旨在为专业教学、文献分析、食物营养科普以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解答等领域提供强大的支持。

  在此前举行的FoodSeek大模型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工业大学教授朱蓓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培武,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昌大学教授谢明勇,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薇,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陈熙霖,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廖小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吕欣等专家齐聚一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研讨。专家们普遍认为,FoodSeek精准聚焦了食品领域的核心需求,场景定义清晰,服务导向明确,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和行业示范效应。

  孙宝国认为,该项目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履行社会责任的生动实践。他表示,FoodSeek1.0版本在特定领域的表现已达到预期目标,并建议后续应重点加强多源数据融合,持续提升模型的精准度与泛化能力。陈卫表示,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在深刻重构学科体系与育人模式,FoodSeek的问世不仅是前沿科技工具的率先落地,更是对育人理念与模式升级的关键支撑。

  据了解,FoodSeek为育人而生,旨在助力培养能够定义未来的食品行业领军人才。它以星火70b和Deep Seek70b双引擎驱动,熔炼人类数千年关于食品的知识精粹:打通了核心知识、前沿研究、行业规范与食物数据间的壁垒,囊括了500本经典教材专著涵盖的核心知识、10万余篇核心文献包含的前沿研究、22000余项食品行业标准规范及超过5万项食物营养数据,构建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食品知识网络。

  江南大学为FoodSeek设计了“1+3+N”的创新架构,即1个核心智能平台,打造通用的多模态智能底座;3大关键应用方向,瞄准食品安全智能监管、食品智能制造与创新以及个性化营养健康推荐;N个场景化智能体,构建“轻量化、场景化”的子模型,深入产业一线,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FoodSeek致力于构建一个从知识发现到价值创造的全新生态,将深度融入“教、研、产、用”四大领域,力争成为每一位食品学子、每一位食品研究者身边最懂食品、最善启发的专家助手。未来,江南大学研究团队将通过预训练及微调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模型的机制关联分析、多模态解析及智能决策能力。团队将探索开发食品配方设计、食品健康助手、食品安全决策辅助等更多应用性智能体,形成具有行业标杆意义的技术成果与转化案例。此举将为食品加工制造、安全监管及健康餐饮等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强大助力,并为健康中国建设、践行大食物观等提供有力支撑,持续提升我国在全球食品与智能科技领域的战略影响力与话语权。

 

《中国食品报》(2025年07月11日02版)

  ( 责编:孙 茜)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