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恒金
盛夏七月,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10万余亩竹海翻涌着墨绿色的波浪,新抽的竹枝在烈日下舒展腰身。虽非笋季,这里的空气里却依然跃动着竹经济的活力——冷链物流车正装载着锁鲜的即食笋制品奔向消费者的餐桌,“浙食链”系统闪烁着笋企的实时生产数据。近年来,太湖源镇依靠科技赋能和拓展精深加工,探索出“一根竹笋吃干榨净”的共富产业链,让“中国雷竹之乡”突破时令限制,实现了食品产业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笋农在竹林里挖笋
看标准生产 夯实雷笋品质基础
目前,太湖源镇农民60%以上的收入来自竹产业,当地有16个行政村以竹笋为主要产业。但此前,因市场需求升级,太湖源镇竹笋产业也曾面临标准不统一、优质优价难体现等发展瓶颈。
为此,临安区市场监管局、临安区农业农村局联合浙江农林大学、相关行业龙头企业修订并发布了杭州市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天目雷笋》,该标准于今年1月31日起实施。在今年天目雷笋采收季,太湖源镇青云村的笋农黄大伯按照新标准将新采的天目雷笋放入不同规格的分级筐。“现在每根笋都有标准可依,客户下单也按等级定价,纠纷少了,利润高了。”黄大伯笑着说。
据了解,该标准将标准化作为提升天目雷笋品质的核心抓手,明确划定了保护范围,规范了种植、生产、加工全流程工艺,从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到采收分级均制定了量化指标,并根据天目雷笋重量、长度、直径等指标,将其精准分类。该标准实施以来,浙江天目雷笋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浙江农林大学郇伟伟教授表示,严格执行新标准的产区,符合特级和一级标准的优质笋比例,从不足30%跃升至50%以上,特级笋市场价格溢价超30%;试点区域参与标准化生产的笋农,户均年增收达15%—30%,部分示范农户的增收率更突破30%。“这套标准用科学指标定义了‘好笋’。”郇伟伟表示,标准首次引入“鲜甜味指数”等风味指标,并采用穿刺仪量化笋体硬度,规定特级笋硬度需≤3.5千克/平方厘米,这种精准分级推动了产业链价值整体提升。更关键的是,“合作社+农户+标准”的模式确保产业增值收益直接惠农,这正是实现“共富”的核心路径。从“凭经验种笋”到“看标准生产”,天目雷笋的实践,正是我国农产品标准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
“人防+智控” 构筑食安双保险
近年来,太湖源镇不断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打造天目雷笋食品安全数字化监管平台。
在源头管控方面,太湖源镇创新建立“现场检查+数字监测”双轨机制,通过临安区农业农村局与市场监管局的协同监管,全面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农业农村部门制定严格的天目雷笋种植标准,从土壤环境、施肥用药、灌溉水源等环节入手,确保竹笋生长环境安全无污染。同时,加强对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的监管,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从源头上保障竹笋品质。
市场监管的触角则延伸到生产加工环节,积极推动笋制品加工企业规范化建设。“我们推动辖区20余家笋制品加工企业全面落实主体责任,‘两员’配备覆盖率达到100%,累计配备专职食品安全总监1名、食品安全员27名,并指导企业建立‘一企一策’风险管控清单,严格执行‘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等工作机制。”临安区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协调科科长李小芳介绍。同时,该局还重点强化即食笋制品等高风险品类质量管控,严格执行批批检测制度,对亚硝酸盐含量、大肠菌群重要微生物指标实施全项目检测,并实施严格的出厂检验及留样制度,检验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此外,该局还针对抽检不合格的10余家重点企业,依托实训中心组织开展出厂检验与质量控制专项培训,全面提升笋制品生产安全管理水平。
走进天目雷笋种植基地,智能监测设备全天候采集土壤墒情、气象数据,并实时监测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农事操作信息。笋农通过数字化终端将农事操作记录上传至“数字农安”平台,系统自动生成具有唯一标识的“浙农码”,实现源头数据精准采集。在流通环节,依托区块链溯源技术,每批次天目雷笋都拥有了自己的数字化“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询完整的产地信息、种植档案、农事记录及采收时间等数据。通过构建全产业链溯源体系,当地实现了天目雷笋“多码融合、一码通查、全程可控”,建立起了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追溯闭环。
拓展精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条
近年来,太湖源镇创新推出“美食+文旅”“美食+产业”双轮驱动模式,加速天目雷笋产业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围绕天目雷笋特色资源,当地精心培育了挖笋农事体验、雷笋美食节等一系列沉浸式文旅项目,有效拉动了餐饮、周边民宿等配套产业协同发展。
此外,太湖源镇的天目雷笋产业链持续向精深加工领域延伸。市场监管部门指导天目雷笋加工企业优化生产工艺,创新研发出雷笋罐头、休闲笋干、即食调味笋等系列产品,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条,并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我们深耕竹笋深加工近20年,已形成雷笋罐头、手剥笋原料、青汁笋三大产品线,去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杭州西马克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翀表示,“临安区市场监管局全程指导我们完善生产工艺与风险管控体系、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培训,持续完善食品安全制度体系等,这些举措既保障了产品安全,也增强了消费者信心。”
电商直播则为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渠道,天目雷笋已经走上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让更多人品尝到了来自大山深处的美味,也让更多农户分享到了产业发展的红利。
通过一系列举措,“天目雷笋”品牌价值已突破4亿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太湖源镇雷竹经营收入超10万元的农户达300余户。成绩的背后是太湖源镇通过“标准引领、数字赋能、产业融合”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实现了食品安全与产业兴旺的良性互动。
临安区市场监管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张友青表示,该区将深入推动天目雷笋产业向精深加工、农旅融合延伸,为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可复制的农产品价值提升方案。
《中国食品报》(2025年07月11日02版)
( 责编:孙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