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继发 蒋俊伟
9头简州大耳羊种羊乘包机远赴乌干达,成为中非农业合作的关键种源;彭州润兆渔业的鱼子酱整装待发,即将端上巴黎米其林三星餐厅的餐桌;新都军屯镇的“美人葱”通过冷链专列,奔赴曼谷夜市……近年来,四川成都的农产品不断被端上国际餐桌,究其原因,靠的是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上的不懈耕耘,突破出口瓶颈,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标准化融入“土特产”生产
农产品想走出国门,第一道难关便是严苛的国际质检标准。而标准化、科技化,正是突破壁垒、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经之路。
在彭州九尺镇的润兆渔业基地,鲟鱼在雪山融水中自在游弋。“水温得恒定在14—18℃,含氧量误差不能超过0.5ppm。”该基地技术总监指着物联网大屏介绍。润兆渔业基地用了10年时间摸索技术,如今借助数字化管理,智能增氧、投饵设备及水量管控装置等齐上阵,实现全天候环境监控、全过程质量追溯、全方位远程会诊和全自动数据分析。正是这样严苛的生产标准,加上科技助力提升的养殖管理效率,才确保了产品品质的稳定。
夏日里,简州大耳羊养殖基地的每只羊耳朵都挂着电子芯片。一旦体温超过39℃就会自动报警,运动量不足时则会触发补饲,这种精细化管理让活羊出口检疫通过率达到100%。
龙泉山脉的晨曦中,果农老张轻点手机,智能灌溉系统便自动启动,水雾均匀地洒向桃林。据悉,他的水蜜桃园刚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今年的订单已排到了新加坡。“10年前还靠天吃饭,如今按标准种桃,价格翻了两倍。”老张说。
业内人士指出,生产端的标准化与科技化,不仅是提升农产品品质、助力地方农业品牌走向世界的坚实根基,更是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当下,农业已不再是传统印象中靠天吃饭、粗放经营的产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当科技与标准化深度融入生产各环节,从种养的精细管控到产品信息的精准追溯,这些创新举措不仅为农产品增添了高品质内涵,更拓宽了其市场边界。
精深加工成为价值链的“魔术手”
成都农产品出口海外,仅靠卖鲜货远远不够,精深加工才是提高身价的“法宝”。在都江堰的猕猴桃加工车间,鲜果经过清洗、打浆、发酵等工序,摇身一变成为果酒、果糕等高附加值产品。这不仅是生产线的升级,更体现了成都农产品从“卖鲜货”向“卖品牌”的战略转变。随着“蓉品出川出海”行动的推进,精深加工正成为成都农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引擎。都江堰猕猴桃品质优良,但鲜果销售难以突破价格天花板,于是当地加工企业发力深加工,开发出猕猴桃花粉等产品。
今年5月,成都举办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链产销对接会,涵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绿色食品产业链关键环节,聚焦肉制品、调味品、生鲜蔬果领域,推动“生产供应链—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在品牌价值链上,成都农产品品牌近年不断完善“市级公用品牌‘天府源’+县级区域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的三级联动模式,让过去“单打独斗”的农户和企业有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也让高品质成为品牌最坚实的支撑。
精深加工这双“魔术手”,不仅让成都农产品摆脱了单纯依赖鲜货销售的局限,大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更为成都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成为撬动国际市场的有力杠杆。
冷链物流实现全程“锁鲜”
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新鲜度是核心竞争力。作为重要农产品产区,成都的大蒜、花椒、猕猴桃、柑橘等生鲜产品远销东南亚、日韩、欧美等海外市场。为了让这些娇贵的生鲜产品跨越山海后依然能以最佳状态抵达全球消费者餐桌,成都构建起“航空+铁路+公路”的多层次冷链物流体系:航空冷链保障高端市场的时效性,中欧班列冷链专列支撑大宗产品跨洲际运输,区域公路网络实现终端覆盖。
如今,成都青白江中欧班列(成渝)的冷链专列创新采用“一箱到底”的铁路冷链模式,定制的智能温控冷链集装箱能精准监控湿度,实现全程低温“锁鲜”,再配上冷藏箱“新风系统+下出风口”技术,优化箱内气流循环,让产品从成都产地直达欧洲超市,让欧洲民众尝到原汁原味的成都味道。
随着“蓉贸通”金融产品在国际班列通道的推广,贸易数据与贸易结算双落地成为可能。后续更多班列线路的开通、跨境国际公路运输(TIR)网络的日渐成熟,让曾经偏居内陆的成都凭借冷链运输优势,从内陆腹地华丽转身,逐步成为全球生鲜产品的“中转站”。
从田间到餐桌、从内陆到全球,背后是成都农业人对品质的坚守、对创新的追求和对市场的洞察。生产端的精耕细作、加工环节的匠心独运、运输过程的保驾护航,每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心血与智慧。未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和科技持续革新,成都农业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卓越的品质、更创新的模式,深度融入全球农业产业体系,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中国食品报》(2025年07月08日02版)
( 责编:罗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