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装满“海上粮仓”需攻坚“深蓝” 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大会山东烟台召开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5/7/8 17:31:45

本报记者  王佳仪

  在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深远海养殖正成为我国渔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为进一步推动深远海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山东烟台三文鱼品牌影响力,2025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深远海三文鱼产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日前在烟台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主办,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三文鱼分会、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设施渔业分会、烟台市餐饮与住宿行业协会、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承办。国内政府机构相关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负责人、业内学者、企业代表、餐饮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把脉深远海养殖的前沿方向,分享渔业创新实践经验,全方位展现我国深远海养殖产业的创新成果与发展潜力。

深远海养殖业取得阶段性成就

  深远海养殖是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战略前沿,也是我国渔业转型升级、打造“蓝色粮仓”的关键突破口。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表示,近年来,我国深远海养殖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就,在装备技术领域,大型智能化养殖设施实现突破性应用,诸多先进装备成为行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陈家勇提到,国家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在优化水产养殖空间布局、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改善国民膳食结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振兴联农带农、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的是,农业农村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我国首个深远海养殖专项政策文件,《意见》按照“市场主导、科学布局、科技引领、绿色生态、安全生产”的工作思路,全产业链全环节推动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增加优质水产品供给,推动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主要体现在:一是依法依规做好深远海养殖空间规划;二是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三是夯实深远海养殖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石;四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五是坚决守好安全生产底线;六是小切口大文章抓好深远海养殖典型示范;七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宋文华指出,山东是渔业大省,去年渔业经济总产值4904亿元,水产品总产量953万吨。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71处,占全国的38%,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2800余个,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34台(套),养殖水体近400万立方米,“经海”“财金”“深蓝”等一系列规模大、自动化程度高、技术先进的现代化养殖装备在山东设计、建造并投入使用,为全国发展深远海养殖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当前,山东省以全产业链思维谋划推进海洋渔业发展,将三文鱼产业作为推动现代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陆海接力”养殖新模式,开创了世界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的先河,去年山东省自然海域养殖三文鱼产量达到2000吨,三文鱼产业正在从“试验探索”转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烟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森表示,近年来,烟台市依托海域资源、科技创新和装备制造等优势,累计建设深远海养殖设施34座,养殖水体突破120万立方米,年可产鱼类1.5万吨,其中三文鱼养殖成为重要发展方向。未来烟台市将进一步开拓三文鱼养殖空间,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攻坚突破三文鱼苗种供应短板;推动建设半潜式深远海养殖网箱,试验解决三文鱼度夏难题;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扩大烟台三文鱼市场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实施“三文鱼万吨计划”,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三文鱼产销一体化基地。

  崔和表示,烟台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前沿阵地,在我国深远海养殖领域,做了大量的探索,非常值得借鉴。2021年,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和烟台市政府在烟台首次举办了中国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来自全国的行业代表就探索深远海绿色养殖模式,建设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展开了广泛的交流探讨。此次大会的召开,不仅是对过去几年我国深远海养殖发展成果的一次总结与展示,更是为稳步推进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建设渔业强国注入新的动力。

养殖装备迭代发展

  深远海养殖装备技术是推动海洋渔业向深远海拓展的关键技术。中国渔船渔机渔具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长利表示,当前我国深远海养殖在装备技术、养殖模式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功。巨型网箱、巨型围栏、复合养殖平台、养殖工船等养殖模式纷纷涌现,部分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也面临着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不紧密等难题,如何构建深远海养殖完整产业链与可持续发展仍需深入探索。他建议,从强化科技创新、完善产业标准、加强政策扶持、促进国际合作等4方面着力推进深远海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付世晓介绍,随着海洋捕捞和近岸养殖资源的日益紧张,发展已接近极限,渔业的增量空间将主要依赖于深远海养殖。他详细回顾了挪威深远海养殖网箱从早期的近岸传统小网箱到如今的智能化、大型化深海养殖装备的迭代发展历程,展示了挪威在深远海养殖装备技术方面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此外,付世晓深入分析了我国深远海网箱技术面临的挑战,包括在实尺度波流环境下网衣载荷的获取,会直接决定网箱在极端海洋环境下的网衣系统的安全性;极端风浪条件下的坐底定位难题,关乎网箱在台风天气下的存亡;以及大型浮式网箱水弹性分析与系泊系统设计的复杂性,关乎网箱设计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他认为,未来深远海养殖的发展需要借助智能无人技术,突破深远海养殖的技术瓶颈,打破“空间—感知—决策”三重壁垒,实现深远海养殖的高效、安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研发部主任姜晓明表示,深远海养殖与传统近海养殖相比,在水产品加工环节面临更复杂的挑战,这对加工技术、时效性、产业链协同等提出了特殊需求。目前,深远海养殖产品销售主要包括活鱼、冰鲜产品和冷冻产品3种形式。超短时预处理、超低温速冻、活体运输保障等技术的突破,可实现深远海养殖产品营养成分和水分的高效保留,接近原生鲜状态,提升“营养—风味—质地”三重品质。他提到,深远海养殖鱼的绿色保鲜与高值加工技术装备正加速革新,智能一体化保鲜系统实现全程冷链溯源;高值化生物加工技术提取功能成分并全利用副产物;模块化可移动装备适配海上环境,达成即时加工;近零排放循环技术推动绿色生产,助力产业向高值可持续方向跃迁。他认为,深远海养殖鱼的绿色保鲜与高值加工,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路径,也是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与政策赋能,建成全球领先的深远海渔业体系,让“蓝色粮仓”赋能健康中国,牧海耕渔,造福世界。

三文鱼市场需求增长

  高市场价值是深远海养殖对鱼种选择的基本要求,三文鱼经济价值高,近年来已成为深受全球消费者喜爱的海洋鱼类核心单品,市场需求持续强劲增长。《中国三文鱼产业报告2024》预测,到2030年,中国三文鱼市场需求量将达到21万吨。但是,目前我国80%以上的三文鱼依赖国外进口。

  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经海渔业”)总经理郭福元介绍,为助力深远海三文鱼养殖全产业链条协调发展,经海渔业借鉴国外现代渔业产业先进的商业模式,整合国内外优质海洋产业链资源,组建了全球深远海智能化海洋产业开发科研团队,打造“陆—海—岛”一体化发展模式,推动公司海洋渔业向装备化、智能化、标准化转型升级发展。目前,经海渔业已在南隍城岛海域投放8座深远海智能网箱平台,建成我国北方最大的深远海养殖基地,并配套建成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及1个省级海洋牧场,构建了集深远海养殖、生态修复与渔业资源养护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体系。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董双林围绕我国深远海养殖的发展、三文鱼深远海养殖发展的困境、三文鱼深远海养殖的模式创新等内容进行介绍。董双林表示,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58%。近年来,受耕地短缺、淡水匮乏、养殖污染等因素影响,我国近海养殖面积持续缩减,开拓发展深远海养殖业势在必行。目前,我国海水三文鱼养殖面临多重困境,一是无法实现周年规模化养殖、持续供货能力弱,议价权不足,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二是养殖成本居高不下,甚至高于产品价格,产品销售价格受进口产品压制形成价格天花板,盈利困难;三是鱼种质量不稳定导致供给缺乏保障,生产计划确定性差;四是海水养殖虹鳟因市场认知偏差备受歧视。但随着养殖模式优化(发展陆基循环水、深蓝网箱、季节性养殖、养殖工船、坐底式桁架网箱等多模式融合)、养殖装备创新(研发低成本、抗风浪的周年化规模养殖设施)和生产范式升级(将海水鲑鳟鱼类纳入“海上粮仓”主粮体系),我国海水鲑鳟鱼类养殖正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逐步突破鱼种、成本和供给稳定性等瓶颈,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智能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实现提质增效与国际竞争力提升。

 

《中国食品报》(2025年07月08日06版)

  ( 责编:王佳仪)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