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罗晨)为用好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试点经验,在更大范围释放制度创新红利,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试点措施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将试点成熟、成效显著、风险可控的77条试点措施向更大范围复制推广。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海关总署自贸区和特殊区域发展司负责人杜朝新介绍,试点对在境外已实施检疫处理的水果简化境内检疫措施,深化与进口国的协同合作,推动监管数据互认,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减少企业通关时间,将进口的新鲜水果更便捷、更安全地端上百姓的餐桌。截至目前,共计有1.05万票水果采用了该模式进行通关。
杜朝新介绍,近年来,我国百姓对车厘子、蓝莓、牛油果等进口新鲜水果的需求持续增长。根据中国与相关国家签订的双边议定书要求,部分产区的进口水果出口时需在运输途中实施冷处理,由于冷处理时间在15天以上,企业一般会采用集装箱运输途中冷处理的方式,将串联变成并联,以节约处理时间。为了让远渡重洋的进口水果能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保持鲜美的风味,尽快端上百姓的餐桌,海关积极巩固深化与出口国有关部门在植物检疫方面的协同合作,联合开发数据互认系统,要求出口国在水果装箱时,按照约定将温度探针校正等信息通过系统发送中方,海关关员通过线上系统进行验核,从而减少现场掏箱,大大节省了现场查验时间,显著提高通关效率,减少企业通关成本,进一步促进双方经贸往来。
“今年1—5月,上海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值超9000亿元,占全国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值比重超26%。”杜朝新表示,海关将继续探索开辟海关监管数据来源的新途径,通过数据共享共治,不断提升贸易安全和便利化水平,助力提高进口水果等大众消费品的口岸通关效率,更好地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商务部自贸区港建设协调司司长孟华婷介绍,截至目前,国家层面已经累计复制推广了379项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成果,形成了改革红利共享、开放成果普惠的良好局面。下一步,商务部将从开展广泛地宣传解读、因地制宜抓好落实、持续强化跟踪问效和同步做好风险防控4方面发力,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会同各地方、各部门做好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试点经验的复制推广,认真抓好、抓出成效。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表示,自2023年《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印发以来,上海贸易投资便利化进一步提升。聚焦航运便利化,优化国际中转集拼运作模式,对境外启运、洋山中转、运往第三国的货物免于检验,整体作业时间减少50%,带动洋山港国际中转集拼货物比例从12.6%提升到18.6%,在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排名跃升首位。聚焦资金便利化,累计开立自由贸易账户17.9万个,设立外汇局主管的跨国公司跨境资金池169家,更好满足了企业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的需要。聚焦通关便利化,对酒类实施便利化标签政策,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不断拓展应用场景,持续释放制度创新红利,形成更多“上海经验”和“上海做法”。
《中国食品报》(2025年07月08日02版)
( 责编:罗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