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周 岩
集体林是木本油料、林果、林菌等可食林产品的主产区,是储量丰富的“粮库”,同时也是增长潜力巨大的“碳库”。集体林分布在广大乡村,是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他们增收致富的重要物质基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推进山区林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力有序、纵深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改出了满目青山,也让森林资源成为了林农的“钱库”。
10月12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唐芳林在介绍近日印发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有关情况时表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乡村振兴和亿万农民福祉的“国之大者”,各地围绕“林改四问”,积极探索、创新作答,努力交出合格答卷。
挖掘“金山银山”价值,为乡村振兴蹚新路
我国有集体林地25.68亿亩,占林地总面积的60%,分布在2600多个县,涉及到1亿多农户。集体林是提升碳汇的重要载体,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唐芳林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是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央出台的关于林业改革发展的第一个文件,谋划了新时代新征程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对于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改革实践。”唐芳林介绍,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针对福建是林业大省、广大林农却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的状况,紧紧抓住“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这4个难题,在全国率先谋划实施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此在全国推开。经过各地各部门的接续努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改出了满目青山,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为了进一步激发集体林业发展活力,更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还需要持续深化。唐芳林指出,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成效只是阶段性的,广大林农还有更多更高的期盼,“林改四问”还要接续作答,深化改革很有必要。这也是中央出台《方案》的重要原因。
践行大食物观,打开“集体林改”新局面
集体林是木本油料、林果、林菌等可食林产品的主产区,是储量丰富的“粮库”,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徐济德表示,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集体林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十分重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展现新作为,既要践行大食物观,还需承担美丽中国建设、推动山区林区共同富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重任。
徐济德说,我国集体林面积大、分布广,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通过改革促进集体林提质增效,进一步绿化国土、美化环境。此外,山区林区乡村振兴潜力在山,希望在林。要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盘活集体林资源,使森林资源成为林农的“钱库”,不让山区林区群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掉队。
集体林还是一个增长潜力巨大的“碳库”。徐济德介绍,林木蓄积量每增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集体林中的中幼林多,蓄积量增长空间大,可以发挥更大的碳汇潜力。此外,木材、竹材固碳储碳的能力非常强,符合绿色低碳发展要求。
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方案》运用新理念,明确新目标,提出新举措,打开集体林改新局面。徐济德表示,在总体思路上,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增强生态保护和林业发展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在目标设定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统筹推进,突出“四个持续”,即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森林生态质量持续提高、林区发展条件持续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在政策设计上,更加注重系统集成,从产权制度、资源管理、经营模式、投入机制、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协同发力,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创新举措。这表明,中央正在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推进集体林改,推动林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用好集体林资源,发展林业特色产业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和草原改革发展司司长王俊中指出,近年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发了集体林的发展潜力,集体林提供了国内80%的木材、80%以上的经济林产品,各地依托集体林资源,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将油茶、核桃、花椒、枸杞、灵芝等小产品做成了大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可以看到,山区林区的发展依然是相对滞后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因此,要科学合理地利用集体林资源,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以江西省为例,《方案》明确江西作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2021年,江西省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现代林业产业示范省,大力推进油茶、毛竹、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采取向改革要动力、向政策要合力、向科技要效力、向金融要活力等措施,三大产业经营面积、产量、产值均位居全国前列,辐射带动从业人员超过800万人,产业重点县农民来自林业收入占总收入超过40%。去年全省林业总产值突破62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江西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西经验”。江西省林业局负责人刘宾介绍,江西主动承担了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林权登记、林地收储等先行先试任务,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比如,在全省开展清理规范林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试点,有力保护了林农群众和林业经营者的权益;创新推出了“林下经济收益权证”,有效破解了林下经济确权难、融资难的问题。
江西省政府连续三年每年出台一个扶持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先后实施了“油茶产业三千工程”“竹产业千亿工程”“林下经济三千亿工程”。当地财政加大资金投入,新造油茶由每亩500元提高到1000元,毛竹低改由每亩150元提高到300元,新造多年生草本森林药材由每亩200元提高到400元。今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油茶资源扩面提质、油茶产业转型升级、山茶油市场开拓等三项行动,从今年到2025年,通过国储林项目、专项债券和金融贷款等筹措300亿元支持油茶基地建设;整合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60亿元用于油茶种植补贴;安排4亿元省财政资金支持油茶全产业链发展。
江西还设立了油茶、毛竹、樟树科研专项,每个项目安排科研资金1000万元以上开展技术攻关。建立油茶、毛竹、林下经济科技示范基地150多个。开发“林技通”APP,实现了林农与专家的线上交流,服务林农突破1000万人次。另外,江西先后推出公益林(天然商品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油茶长周期贷款、林下经济收益权贷款、湿地生态修复贷款、“林农快贷”等金融产品,启动实施油茶、森林药材等特色保险,极大降低了经营林业的风险。
《中国食品报》(2023年10月16日01版)
(责编:周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