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手机专题> 资讯> 浏览文章
别再冤枉它是科技与狠活了
来源:中国食品新闻网 2023/3/27 10:05:25

  别再冤枉它是科技与狠活了

  去年,整个互联网都因为博主辛吉飞,记住了一句「科技与狠活」。

  但这些“科普视频”的背后,不仅导致许多安全的食品添加剂被妖魔化,甚至不少食品配料也连带躺枪,其中特别委屈的一个代表,就是「酵母抽提物」。

  测评过100+瓶酱油的我们,必须要说:不管是高端酱油还是入门级酱油,其实配料表都会出现“酵母抽提物”的身影。

  而且可能会让许多人大吃一惊的是:在国家食品标准中,这根本不算添加剂,而是纯纯的食品配料!

  我们最近就和食品科技专家一起研究了一下,酵母抽提物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为啥大家这么害怕这五个字?

  最关心的问题:它天然吗?安全吗?

  首先,看成分来源。酵母,想必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啦。酵母作为一种悠久食用历史的微生物,是公认安全的食品。我们在烘焙中最常使用的面包酵母,除了提升面团的筋性、组织质地,还能够为烘烤过程提供特殊的发酵香气。

  而酵母抽提物(Yeast Extract),正是从食用酵母中提取的天然原料,自然具有天然食品配料的属性。

  第二步,看工艺是否温和无害。

  酵母抽提物的生产从新鲜酵母开始,仅是通过自然机制,利用酵母本身的酶系(或食品加工用酶)降解细胞内的蛋白质和核酸,从而形成酵母抽提物的风味物质。

  通过流程图我们不难看到,整个提取工艺路线过程中,酵母虽然经过深度加工,但其生理功能并未发生改变,而且确是来自天然食材。

  都看不懂?那就认准国家标准。

  毕竟大部分消费者都不是食品专家,对生产原料、工艺免不了一头雾水。因为,我们推荐的最直接的方法,还是看国家标准。在最新国家标准中,我们可以明确得知酵母抽提物被定义为食品配料。

  图源:《酵母加工制品GB/T20886.2》所谓食品配料,即是食品配方原料中用量较小的食品原料。

  换句话说,酵母抽提物与食用盐、白砂糖等调味料性质相同,甚至已经作为日常调味料出现在家庭烹饪中。

  比如,这瓶被称作“英国国酱”的marmite酱,想必不少在英国读书的朋友都不陌生吧?它的主要成分正是酵母抽提物

  ~

  一句话总结,酵母抽提物是酵母中营养物质的浓缩物,作为天然调味料被广泛使用。

  进一步了解,为什么要添加它?

  最直接的理由,追求更复合的味觉体验。

  回顾人类对鲜味的获取来源,大致经历了从动植物提取、到人工合成制作、再到微生物发酵提取的三个转变阶段。与此同时,人们对鲜味的体验追求,也从单一直给的强劲鲜味转向自然复合的高级味感。

  其中,酵母抽提物,称得上是鲜味的集大成者。何出此言呢?

  回想一下我们在日常餐桌上流连忘返的时刻:一碗老火靓汤、一盆海鲜荟萃、一捧山里的菌子简单炙烤出直冲天灵盖的鲜味.......

  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这些美妙,是因为鸡汤中的呈味多肽和氨基酸,蘑菇中的鸟苷酸、鲣鱼中的肌苷酸、海带中的谷氨酸作用......而酵母抽提物中约60%的成分恰恰是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混合物。

  酵母抽提物含有丰富的呈味氨基酸和核苷酸,这是鲜味和肉香味的重要呈味物质,而各种氨基酸的组合则呈现出不同的鲜味、甜味和肉香味。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烹饪从这些动植物中获得的鲜味物质,与酵母抽提物的成分高度吻合,这些共同构成了我们所能感知到的鲜味世界。

  现如今调味品市场,商家为了追求猛烈刺激的鲜味与香气,可能会用味精、甜味剂来提鲜增甜……用量太多时,这就造成了我们常说的“寡鲜”,鲜得呆板单一,香气也不自然。

  而酵母抽提物却能够提供更加有层次的复合鲜味,因此目前国内有不少特级酱油酿造时,会选择用它提鲜增味。

  拿编辑部定期回购的某款酱油来说,用来凉拌、蘸肉吃时风味表现尤其突出——用它蘸过白切羊肉,不但能盖过羊肉的膻味,还能唤出羊肉本身的鲜,这才是调味料存在的意义嘛!

  了解后才知道,酵母抽提物算是天然调味料中少见的全能型选手。在鲜味提升之外,内含多种风味成分增强肉类物质的醇厚度,挺多天然调味料所也是不具备的这样复杂调味特性的。

  这么说吧,酵母抽提物相当于一块味觉调味板,不但能够祛除异味、缓和酸度,还能与菜肴中的肉香、辛香料相互配合,牵引出独特的味觉体验。

  除了味觉体验,更是“减盐”的一把好手。

  先来说说减盐这件事,这算是继减糖之后大众关注的另一个健康趋势。

  目前,很多厂家研发的减盐产品,钠含量确实减少了,但鲜味同时也减少了(想想没有加盐的菜是不是没有鲜味?)。因此,在不影响口味的前提下,减少盐份是一个挑战。

  那酵母抽提物,是如何做到“减盐不减味”的呢?

  关键在于,舌尖对咸味的敏感度——酵母抽提物可有效增加人体舌尖味蕾对食盐(钠离子)的感受量。

  也就是说,在保持同等咸度的味觉体验下,它能够减少大约30%的盐添加量,从而达到“减盐不减味”的神奇效应。

  在经历去年“科技与狠活”5个字的无差别轰炸过后,身边好像有不少人患上了配料表PTSD,一旦看到陌生成分总是感到阵阵不安。

  就拿酵母抽提物来讲,它明明是人类对于鲜味追求的成果,既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范畴,更谈不上“科技与狠活”......

  可它的出现却依然逃不出被污名化的宿命,为什么?

  归根结底,一切恐惧仍是源于未知:配料表上陌生偏僻的成分、商家不透明的操作、不良厂商违规添加造成信任透支......

  “科技与狠活”5个字的流行背后,折射的除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也不乏大众对食品工业发展的认知误区。

  与其人云亦云,陷入大众恐慌之中,不如静下心来了解来龙去脉,消除偏见。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