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头条> 浏览文章
全球食品供应链进入协同发展新时代 食品安全命运共同体正在形成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19/11/5 13:53:00

  (本报记者  王  磊) 由国际食品保护协会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会议10月30—31日在京召开。围绕“政策护航、科技支撑,让食品更安全”主题,与会者交流认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日益密切,全球食品供应链已经进入协同发展的新时代,一个食品安全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形成。这将有效促进食品安全监测监管水平共同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共同治理、食品安全研究成果共赢共享。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位专家学者及研究人员参会,就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能力建设、食品安全监测技术发展方向、食品安全管理等话题展开讨论。

微信图片_20191104094629

  从检测到预测

  信息技术全面融入食品行业

  今年的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会议在保持“依法监管、科研先行”的基础上,呈现出三个新的变化。一是增加了很多以信息为特点的专题,从而强化了现代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应用;其次是突出了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三是强调了以信息为核心的数字化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应用的重要性,这意味着信息技术正在快速融入食品这个最传统的行业,并给食品生产加工、供应链管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沟通和早期预警带来颠覆性的变化。

  记者发现,本届大会创下了自创办以来的一项纪录——一天内举行多达16场的专题演讲平行论坛,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专题都涉及以云计算、数据中心、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16个专题吸引了来自国内外近百名专家、业界大咖的参与,其中有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师吴永宁、巴西JBS食品安全和质量保证全球主管、前美国农业部副部长Alfred、雀巢食品安全研究院院长鲍蕾、沃尔玛食品安全协作中心主任严志农博士等。

  其中,在陈君石院士主持的“快速预警”专题演讲环节上,来自欧盟、美国、荷兰以及中国的专家学者纷纷介绍各自国家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沟通和早期预警系统的研发进展,而这个系统正是以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由GMA科学与教育基金会执行董事毕大德主持的数字化专题演讲环节,则强调了数字化技术在食品供应链管理、食品安全预测、食品质量追溯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包括麻省理工学院组织的专题演讲、食品安全风险沟通专题演讲、二代全基因测序专题演讲等环节,都传递着一个相同的信号——只有全面融入信息技术,食品行业才能真正从“我能检测”转身为“我能预测”。

   从独唱到合唱

  食品安全管理走向协同发展  

  “全球经济不仅日益一体化,而且进程愈演愈烈,这给世界带来挑战,特别是对于食品和饲料贸易。因此,各国自身、多国合作或国际组织内部成员间通过有效合作来进行食品安全能力建设,是使风险评估统一且标准化的必由之路。”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亚洲计划主任、中国事务主任许文娜的观点代表了众多与会者的心声。各国专家纷纷表示,食品供应链的全球化直接推动了食品安全管理的全球化,各国在共同参与、协同发展,成为此次大会的共识。

  欧陆法国食品真实性能力中心负责人埃里克·雅明(Eric Jamin)介绍了该中心为全球食品检测技术协同共享所做的努力。早在1995年,欧陆就提出食品同位素测试的能力验证计划,帮助全球所有实验室统一结果。

  玛氏全球食品安全中心首席科学家张广韬表示,食品完整性已经成为消费者、供应商和食品制造商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个整体方案来确保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完整性,包括从农田到仓储,从生产到包装,从分销到最终供应到消费者手中。这个方案必须集成脆弱性评估、风险管理和实时监测。”张广韬说,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学术界、工业界、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间的互惠共享、通力合作,通过科技创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食品供应链分析和传感项目执行董事斯特西·斯普林斯(Stacy Springs)和上海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研究所所长周昌艳认为,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巨大压力和监管资源的稀缺,使得针对风险的重点监管成为工作重中之重。他们的联合研究将目标锁定在食品供应链总的关键整合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利用整合数据分析,确定食品供应链中的高风险点,包括高风险产品类型、污染物种类和地理位置,以此指导有限的检测资源更加合理分配,实现有针对性的风险监控。

  美国食药局新任食品政策副局长弗兰克·扬纳斯(Frank Yiannas)认为,全球已经进入食品安全智能化新时代,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将广泛应用于食品及食品安全领域,全球化食品流通将变得更加便捷、高效。“这就需要不同国家和地区共同寻求一个行之有效的可追溯方法,通过对数据流的分析,让机器进行自学习完成抽样检测。” Frank Yiannas举例说,美国目前32%的蔬菜、55%的水果和94%的海鲜依赖进口,供应链涉及多个国家,“只有供应链上各个国家在各个环节达成共识,才能真正确保食品安全。”

  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食品安全和质量官马库斯·利普(Markus Lipp)表示,期待着各国共同参与对食品安全数据指标的有效分析,让结果不仅在国家层面得到应用,更要在国际上合作共享,共同利用。食品法典委员会秘书汤姆·黑兰德(Tom Heilandt)表示,希望发达国家能够将可追溯技术推广到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助力全球食品安全进程。

  澳大利亚农业和水资源部第一部长助理弗兰·弗里曼(Fran Freeman)表示,澳大利亚愿意将电子认证方面的经验和技术与全球各国共享,推动食品安全标准提升,助力人类可持续发展。

  与以往12届大会一样,今年的大会得到众多国家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的重视。欧盟委员会健康与食品安全总局RASFF负责人简·斑比(Jan Baeie)、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副部长助理明迪·布拉希尔斯(Mindy Brashears)、德国农业部首席兽医官迪特里希(Dietrich Rassow)、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司副司长顾绍平、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一级巡视员唐光江分别围绕“科学与政策相结合”“食品安全智能化趋势”“共治食品安全、保障贸易健康发展”“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等主题发言。

  在食品安全专家莱昂·戈里斯(Leon Gorris)主持的“食品安全能力建设”大会专题讨论上,来自美国食药局、澳大利亚农业部、丹麦农业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及来自玛氏、嘉吉、康尼格拉、沃尔玛等企业的嘉宾,围绕政府监管机构如何与食品企业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从政策、监管、科学以及体系多维角度建立食品安全系统,全面提升监管机构、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能力展开讨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监测一室主任杨大进就“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分享。国际真菌毒素学会主席鲁道夫教授以及Romer Labs公司亚太区总经理廖咏薇则从科学研究及监测服务企业角度发言。

  本届大会吸引了近40家国内外企业参展,展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产品、解决方案以及服务。麦咖啡、新希望六和、玛氏等多家企业还为本届大会会议代表提供了安全的食品体验,凸显出国际企业在食品安全领域的信心和成果。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