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农业农村部:分阶段逐步解决产业扶贫发展难点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0/12/18 12:21:03

  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重要途径和长久之策,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在国新办12月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介绍,产业扶贫政策已覆盖98%的贫困户,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群众基本都参与到产业扶贫之中。在产业扶贫的有力支撑下,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长30.2%。

  推动产销对接

  适应市场发展建立长期稳定渠道

  刘焕鑫介绍,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产业扶贫指导意见,推动各地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发展条件显著改善,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产业扶贫已经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举措。

  据统计,贫困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1亿亩、农产品初加工设施4.3万座,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4万家,发展农民合作社71.9万家,创建各类扶贫产业园2100多个,组建4100多个产业技术专家组,招募4000多名特聘农技员,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保障更加有力、后劲明显增强。通过产业赋能,70%以上的贫困户接受了生产指导和技术培训,累计培养各类产业致富带头人90多万人,产业扶贫志智双扶成效十分明显。

  农产品销售是产业扶贫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要使农产品能够产出来,更重要的是销出去。农业农村部总经济师、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介绍说,近年来,农业农村部聚焦贫困地区,加大农产品营销推介和帮扶力度,推动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电商平台与贫困地区精准对接,完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出村进城,卖上好价钱。

  据悉,2018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组织举办了20余场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帮助700多个贫困县销售农产品500多亿元。魏百刚介绍,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农民丰收节等大型活动上都设立扶贫展区,指导全国50多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专区,推动京东商城等电商平台专门开设扶贫专馆,建立长期稳定产销渠道。

  另一方面,农业农村部还将贫困地区的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优先纳入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支持贫困地区认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开通绿色通道,缩短认证时间,减免相关费用。目前贫困县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800多个、认证绿色和有机农产品1.1万个,比2012年增长4倍多,市场竞争力、影响力都明显提升。

  在补短板方面,魏百刚介绍说,农业农村部大力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立了农产品产销对接公益服务平台,提升贫困地区涉农信息综合服务水平。启动了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向贫困地区倾斜,对贫困地区的合作社、家庭农场,补助比例提升到50%。支持建设田头预冷、冷藏保鲜等产地设施,为鲜活农产品错峰销售、减损增值提供条件。

  “年初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确实给当时产业扶贫带来了一定困难,特别是在春节前后到3月份期间,一些地方扶贫产品卖不出去。”魏百刚表示,针对该情况,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及各个地方,专门印发做好疫情防控期间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等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开通了热线电话,实时调度贫困地区产品滞销情况,同时开设网上专区进行有效对接,在线上线下举办了多场产销对接活动,累计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167亿元。针对湖北农产品卖难问题,组织开展应急促销活动。此外,魏百刚还谈到,今年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总体顺畅,没有出现区域性的、面积较大的扶贫产品滞销卖难的情况,销售情况总体是好的。

  选好特色产业

  讲好品牌故事实现差异化竞争

  刘焕鑫介绍,832个贫困县已全部编制产业扶贫规划,累计建成种植、养殖、加工等各类产业基地超过30万个,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推进,每个贫困县都形成了2—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许多贫困乡村实现了特色产业“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涌现出凉山花椒、怒江草果、临夏牛羊、南疆林果、藏区青稞牦牛等一批享誉全国的特色品牌。

  但有一些地方产业发展方面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对此,魏百刚表示,贫困地区大多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发展特色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农业农村部一直高度重视,并重点在3方面下功夫。

  首先,编好规划、选准产业。农业农村部组织中西部22个扶贫任务重的省份和832个贫困县,每个省、每个县都编制了产业扶贫规划,指导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选准确定好扶贫的主导产业,力争在产业选择的开始,就能够实现差异化竞争和错位发展。

  今年初,农业农村部又继续组织832个贫困县对扶贫主导产业进行了系统化梳理,组织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对扶贫面广、带贫人数多、增收效果好、排在前18位的主导产业,逐一编制了产业发展指引,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优化发展方向,做大做强做精扶贫主导产业。

  其次,发展加工、延长链条。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起步晚,同质化往往体现在卖“原字号”农产品。“在种植阶段,你也产黄金梨,我也产黄金梨;你发展大枣,我那边也种大枣。”魏百刚举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够有效促进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拓宽市场空间。各地原料有差异,但都是优质的,加工出来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品牌,转化增值的程度就不一样。”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加工企业到贫困县、贫困村建立加工基地,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农业方面的生产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贫困县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农业产品综合利用。832个贫困县累计建设农产品初加工设施4.3万座,新增初加工能力828.8万吨。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既避免了卖原料的低水平同质竞争,也创造了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

  最后,突出特色、打造品牌。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就要突出特色,做好品牌文章。在产业扶贫当中,农业农村部支持广大贫困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今年11月,农业农村部组织举办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推介农产品的企业品牌。支持开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缩短认证周期,并要求减免相关费用。832个贫困县累计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1.2万个,发展了一批“独一份”“特中特”“好中优”“错峰头”的农产品。“比如云南怒江草果,可能就是各地方的‘独一份’。”魏百刚解释,在“独一份”的基础上“特中特”,特色农产品的特点更加鲜明、更突出,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就是“好中优”。同时“错峰头”就是错季节销售。魏百刚说,“像西北地区的定西马铃薯、云南花卉、湘西猕猴桃、南疆葡萄红枣、宁夏滩羊、怒江草果等,知名度都是越来越高,打出了区域品牌。有些企业品牌也越来越亮,市场销路很好,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虽然,近年来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取得了非常好的发展成绩,同时很多地方产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些还不是很高。刘焕鑫表示,当前,扶贫产业总体还处于培育成长期,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还不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大多是长期性的,由于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周期不一致,很多问题在攻坚期内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一考虑,创造条件、分阶段逐步解决。

  据悉,农业农村部将组织脱贫地区制定“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突出特色和全产业链开发,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服务业,加快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此外,还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即“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将产业扶贫帮扶资源有序转到乡村产业振兴。推动现有扶贫专项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主要支持产业发展,稳定并完善小额信贷政策,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保障产业用地需要,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

  在产品销售方面,刘焕鑫表示,将广泛开展产销对接活动,打造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加快建设田头市场、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设施,推动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脱贫地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未来还将从资金项目、金融保险、用地用电、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此外,将扶持政策与联农带农效果挂钩,推动各类主体更好带动脱贫户、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


       《中国食品报》(2020年12月18日  01版)

(责编:韩松妍)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