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显著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5/9/17 17:23:09

本报记者  王  宁

  去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比2020年增产740亿斤;去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7.9亿亩,比2020年增加了3800多万亩;去年年底,全国肉蛋奶等畜产品总量已经达到1.75亿吨,比2020年增加2778万吨……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交出亮眼“成绩单”,一系列数据彰显“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成就。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产量迈上了新台阶,如今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经达到500公斤,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国家粮食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农业农村部认真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特别是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一是提升产能。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特别是聚焦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集中发力,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启动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深度融合,特别是集成推广合理密植、精量播种等增产的技术模式,整县整建制地推进大面积均衡增产。

  二是优化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主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升产品品质,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优质化需求。例如,针对大豆油料等进口量比较大的品种,农业农村部坚持不懈提升国内产能。去年大豆产量达到了2065万吨,大豆自给率比2020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油料作物产量3978.7万吨,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大力推广优质专用小麦、优质食味稻以及其他优质产品,供需显著改善。

  三是增强韧性。近年来,自然灾害不断发生,极端天气多发重发,给粮食生产带来了新的挑战。农业农村部不断强化灾害预警预报,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沟渠整治,建设了一批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农业应急救灾中心,现在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持续提升。

  四是保障收益。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各项支持政策,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已经实现全国全面覆盖。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收购等措施,目的就是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住农民种粮收益,让农民种粮能够有钱可赚。

  五是压实责任。粮食安全保障法明确了各级党政部门负责人、各个部门在粮食安全方面的责任。农业农村部严格开展了包括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压实地方党政重农抓粮责任。

  近年来,中央对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在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方面,我们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表示。

  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十四五”期间,国家出台了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地上图,对耕地数量严格考核问责。截至去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4亿亩,比2020年增加了2800万亩。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确保达到平衡标准。

  坚定不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期间,中央持续加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投入超过7000亿元,去年中央财政亩均投入标准提高到了2000元以上,以“一平”(田块平整)、“两通”(通水通路)、“三提升”(提升地力、产量和效益)为基本标准,分区分类推进建设。目前,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有效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节本增效上效果显著。

  积极推进退化耕地治理。“十四五”期间,统筹推进黑土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性耕作、土壤侵蚀防治、肥沃耕层培育等措施,大力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趋势得到了初步的遏制。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两条路径相结合,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

  全面开展土壤普查。2022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对约110亿亩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开展“全面体检”,目前已进入调查成果形成阶段。此次调查将为摸清全国耕地质量底数、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韩俊表示,眼下,北方即将进入秋粮大面积收获的季节,要利用最后这个时间窗口,全力以赴把田间管理工作抓好,把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抓到位,做好秋粮收获,确保颗粒归仓。奋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实现全年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的目标。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麦尔丹·木盖提表示,“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部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落实政策举措,突出科技支撑,强化要素保障,努力向森林要食物,向草原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构建。

  大力提升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扎实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畜禽养殖规模化率持续提高,畜禽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去年年底,肉蛋奶等畜产品总量已经达到1.75亿吨,比2020年增加2778万吨,增长18.8%。我国人均肉类、禽蛋年消费量分别达到72公斤、25公斤,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奶类年消费量已经达到40.5公斤,比2020年提高2.3公斤。

  大力提升现代渔业发展水平。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积极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科学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加快发展深远海养殖,打造“蓝色粮仓”。去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已经达到7358万吨,这比2020年增长12.3%,水产品总产量持续36年居全球第一,当前鱼、虾、蟹、贝等各种水产品品种丰富、供应充足。

  大力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十四五”时期,我国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种植业设施面积达到4000万亩,设施蔬菜年产量达到2亿吨以上,基本实现周年均衡供应。比如,食用菌多来自设施农业,年产量已经达到4200多万吨,占到全球的85%。草莓、樱桃、西瓜等一些设施水果上市时间延长,满足了城乡居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大力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推动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加快发展生物科技和生物产业,成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新型食品不断涌现。藻类养殖技术居世界前列,不少品种已经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农产品质量安全稳中向好

  在食物开发来源途径不断拓展的同时,农业农村部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屏障,守住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麦尔丹·木盖提表示,“十四五”期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5%以上。

  健全法规“防火墙”。推动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对生产主体监管,从严对违法使用禁用药物和常规药物残留超标的处罚,让这部法律真正“长牙”“带电”。新制修订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3782项,比“十三五”末增加了近四成。新制修订农业行业标准1373项,淘汰落后标准491项,目前有效农业行业标准6471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各环节基本实现了有标可依。

  严控生产“安全关”。如期完成高毒农药淘汰任务,高毒农药已经从大田农业生产中退出。2017年以来,兽用抗菌药使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全面停用促生长类抗菌药物饲料添加剂,从源头上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织密监管“一张网”。每年开展风险监测,将人民群众日常吃的果菜茶、肉蛋奶、鱼虾蟹都纳入监测范围,发现问题及时溯源处置。在乡镇实施网格化管理,推行“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推广新型胶体金快速检测技术,在地头上就能够出农药残留的检测结果,让监管“最初一公里”扎得更牢。全面实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农产品上市有了“身份证”,压实了生产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打好一套“组合拳”。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对重点问题品种采取精准治理,一个品种一套治理措施,加密日常巡查,每月开展抽检。对问题突出的地方,点对点进行约谈提醒敦促,压实压紧属地责任。严格执法办案,对违法行为露头就打、绝不姑息,相关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张兴旺表示,“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部加快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增强。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超过8.6万个,越来越多的绿色优质农产品摆上了人们的日常餐桌。

农业科技位列世界第一方阵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张兴旺表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已经进入了世界第一方阵。“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部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备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有农业科研院校800多家、科研人员12万多人。为推动这些创新主体同向发力、优势互补,农业农村部专门制定了政策文件,整合科技资源,推动加快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分类建强农业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体系化的攻关机制正在加快建立。

  二是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较快突破。主要体现为“三个一”:攻克了一批底盘技术,挖掘出调控作物产量和品质、动物高繁等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基因,创制了土壤养分预测、动物行为监测等自主产权专用传感器。育成了一批生产急需的重大品种,选育出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油高产大豆等急需品种,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了95%,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华西牛、南美白对虾等品种打破国外垄断,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研制出一批先进适用农机,如大马力拖拉机、打包采棉机、大喂入量谷物联合收割机、精量播种机等,成功部署到生产一线,丘陵山地拖拉机研制成功,并加快推广应用。

  三是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稳步推进。大力培育农业领域的科技领军企业,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引导企业深度开展科技创新。正在加快推动实施百家龙头型引领、千家高速成长型争流、万家潜力型竞发的“百千万”农业科技企业培育工程,支持企业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农业科技成果实现大面积落地应用。不断健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全国有40多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一年四季活跃在一线、活跃在基层,综合运用科技特派员、科技小院、专家大院等多元服务模式,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围绕水稻、小麦、生猪、奶牛等主导产业,现在全国已经建成了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围绕不同的品种,提供各环节、环环相扣、覆盖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服务。每年还遴选推介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重大引领性技术300项,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可选择、定制化的技术清单,提高技术到位率。

  韩俊表示,展望“十五五”,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前景更加光明。农业农村部将锚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两个重要的目标,进一步强基础、补短板、攻难题、提质效,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中国食品报》(2025年09月17日01版)

  ( 责编:王 宁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