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佳仪
由中国渔业协会等主办,为期3天的第11届广州国际渔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渔博会”)近日在广东广州闭幕。此次渔博会联动2025广州国际海洋牧场展览会、广州国际水产养殖展览会两大专题展,用前沿技术与创新装备,描绘出“科技驱动渔业升级”的清晰图景;澳洲龙虾、俄罗斯帝王蟹、毛里塔尼亚金枪鱼,国内的金鲳鱼、对虾、石斑鱼、海参等名特优水产品纷纷亮相,为观展客商呈现一个琳琅满目的海鲜世界。
技术人员介绍工厂化循环水设备
渔博会六大展区“各显神通”
本届渔博会吸引了650余家企业参展,以及82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参加。
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是渔业大国,去年水产品总产量7357.59万吨,同比增长3.39%。全年渔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批发市场成交量额双增,进出口量增额减、贸易逆差收窄,渔民收入保持增长,渔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作为渔博会举办地,广东的渔业实力为渔博会注入强劲底气。去年广东水产品总产量达966.37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376.83万吨,同比增长5.47%,增速创10年新高;海水鱼养殖产量97.54万吨,同比增长7.93%,占全国产量近一半。这份“生猛”数据的背后,藏着的正是广东海鲜的明星单品:湛江对虾、阳江生蚝、惠州金鮸鱼、潮州章红鱼……
渔博会现场六大展区“各显神通”,实现水产全产业链资源整合。国际水产品区,俄罗斯帝王蟹、澳洲龙虾、新西兰黑金鲍、济州岛鲍鱼等“海产明星”琳琅满目;国内名特优水产品区,湛江对虾、宁德大黄鱼、大连海参、南沙青蟹、肇庆罗氏沼虾、顺德鳗鱼等地方地标产品集体“出圈”,西伯利亚鲟鱼子酱、安徽臭鳜鱼等特色品类更是引发观展热潮;海洋牧场展区聚焦“蓝色粮仓”建设,集中展示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与技术;养殖&动保设备区、预制菜加工区、冷藏冷链展区则覆盖从养殖端到消费端的全流程解决方案,让观众直观感受“从大海到餐桌”的产业闭环。
“黑科技”解锁渔业新想象
渔博会现场,科技感扑面而来,从养殖到加工,从装备到服务,前沿技术全方位赋能渔业全产业链。渔博会期间,作为广东省海洋牧场科技技术交流会、丰收季供销对接会等活动的举办单位,海珠区也以此次渔博会为契机,加速海洋牧场产业布局,进一步推动了“产学研用”融合,助力打造现代化海洋生态产业平台。今年4月挂牌成立的广州市海珠区海洋牧场科技促进会,也已吸纳70余家会员单位,覆盖养殖、种业、装备制造、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
在养殖装备展示区,青岛宝裕丰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了一系列先进设备,其研发的智能水质调控系统,通过精密传感器实时监测水体的pH值、溶解氧、温度等关键指标,并依据内置的智能算法自动调整增氧、换水等设备运行参数,确保养殖水质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极大减少了因水质波动导致的养殖风险,为水产养殖的稳产、高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珠海市陆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出新一代AI-RAS系统。该系统融合了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水下传感器与摄像头24小时不间断捕捉数据,对水质进行精准监测与预警。同时,该企业还带来“陆渔融合体生态中枢”战略展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行业代表驻足,深入探讨这一创新技术对传统渔业的变革性影响。
山东明波海洋设备有限公司的全系列工厂化循环水设备精彩亮相,为高效养殖赋能。大型生态围栏“蓝钻一号”、陆基工厂循环水养殖系统等模型现场展出,为全国水产企业提供了“陆海接力”一站式解决方案的生动范例。
此外,亮相渔博会现场的还有自动投饵船,该设备能根据鱼类密度与生长阶段,精准控制投饵量与投饵区域;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可以24小时实时监测水温、pH值、溶解氧等指标,一旦出现异常,立即自动报警并启动调节装置……这些装备让养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为水产养殖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渔博会将继续深耕水产行业,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模式、更精准的服务,搭建渔业交流合作的“桥梁”,助力“蓝色粮仓”越建越丰实,推动渔业更高质量发展。
《中国食品报》(2025年09月16日06版)
( 责编:王佳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