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石碑庄葡萄,质量硬牌子响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5/8/8 12:03:39

本报记者  高增玉

  7月底暑气蒸腾,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陶村镇的葡萄园里,丰收的气息在热风中酝酿。藤架上,“巨峰”初染紫晕,“阳光玫瑰”青翠欲滴,它们正进行着糖分积累的最后冲刺。冷库门前,工人们正仔细检修设备,虽然距离大规模成熟采摘尚有10余天,但紧张有序的筹备氛围已悄然弥漫开来。

种植收益十分可观

亩均稳超两万元

  步入陶村镇石碑庄村,点缀着葡萄造型的别致大门无声地讲述着村庄的发展轨迹。石碑庄村地处鸣条岗丘陵旱塬,显著的昼夜温差持续为葡萄积累糖分,这份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为孕育优质葡萄提供了绝佳温床。

  “石碑庄葡萄这块牌子响当当,靠的就是果子质量‘硬’。”在石碑庄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靳建中指着门楣上“碑展一方土地,葡萄万里飘香”的铝制牌匾说,“这可不是空话,8月中旬,山东、湖北、湖南、福建等地的客商车辆都能把村路占满。客商认可的,正是这里的品质与诚信。”

  如今,4800余亩葡萄园已成为石碑庄村增收的坚实支柱。巨峰、阳光玫瑰、玫瑰香、克伦生等畅销品种在此茁壮成长,年产量稳定在万吨级,销售额突破7000余万元,亩均收益稳超两万元。客商的提前预订,正是产业蓬勃发展与市场认可的直接体现。

市场交易公平公正 

包装箱重量扣除不超8%

  市场信心的背后,是石碑庄村党支部带领村民数年如一日打下的坚实基础。面对挑战,村党支部始终是产业发展的“定盘星”。

  科技强农,让种植户蜕变为“土专家”。“过去种葡萄,七分靠天,三分靠胆。如今经过几年田间培训,我们也快成‘土专家’了。”种植户靳建国说。石碑庄村党支部每年邀请省、市农技专家深入田间,手把手传授“科技种葡”的硬核本领。同时,村干部还积极带领种植能手远赴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永济市卿头镇等优质葡萄种植基地开阔视野,引进良种、学习良法。

  除了技术赋能,抵御自然灾害同样关键。为抵御降雨对品质的影响,石碑庄村“两委”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并组织村民搭建避雨棚。目前,全村已建成避雨棚1800余亩。

  市场交易的公平公正,更是产业持续发展的保障。“以前收葡萄,最怕客商在包装箱上压秤压价。”村民王高龙提起过去直摇头。为保障种植户权益,村“两委”多次召集村民代表与收购水果代办员商议,立下“铁规矩”:包装箱重量扣除最高不得超过8%,违者禁入市场。“规矩明确后,客商反而更愿意来,因为这里交易公道透明。”王高龙说。

  产业链条的延伸让“冷库集群”锁鲜增值。为确保葡萄从枝头到舌尖始终保持最佳状态,村内已建成7座冷库,有效延长了保鲜期,同时显著提升了产业效益。石碑庄村党支部还积极筹划收回村委会机动地,用于新建一座更高标准的保鲜冷库,并着手探索葡萄深加工路径,向产业链价值链更高端奋力跃升。

基础设施全面升级 

引黄灌溉管网覆盖率超95%

  产业的繁荣,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强力支撑。在盐湖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石碑庄村党支部以葡萄园区为核心,大力实施基础提升工程。

  水路畅通,让旱垣不再“渴”。过去,干旱时引黄河水困难,机井地埋管老化严重。如今,在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引黄灌溉管网覆盖率达95%以上,仅今年就新铺设管道1万余米。“水有保障,果品生产才有保障!这彻底告别了‘望天收’,抗旱保收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种植户靳保林深有体会。

  道路的升级,则让产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以前,产业园区道路泥泞不平,采摘运输困难,如今,崭新的环村路和硬化拓宽的园区道路四通八达,货车畅行无阻。“路好了,客商来得更安心,果子损耗也少了!”靳保林对道路升级赞不绝口。便捷的交通网络,成为石碑庄村吸引四方客商的“硬环境”。

  集体收益的反哺,让乡村展新颜。葡萄产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超20万元。这笔“甜蜜基金”持续投入到环境卫生整治、公共设施完善上,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夕阳西下,葡萄园披上金色余晖。靳建中望向一派繁忙景象的产业园,目光坚定:“客商的信任是动力,更是责任。我们要加快避雨棚全覆盖、新冷库建设,谋划深加工项目,深挖品牌价值,让葡萄产业的根基越扎越深,让乡亲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让乡村振兴的路越走越宽。”

 

  《中国食品报》(2025年08月08日04版)

  ( 责编:周 岩)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