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合力加固学生营养健康“防护墙”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5/7/8 17:19:02

本报记者  高娇娣  刘艳芳

  少年者,国之命脉所系,肩负着中华民族的明天。然而,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学生体质健康正面临严峻挑战:操场上“小胖墩”扎堆,20岁大学生动不动就两眼一黑。

  如何筑牢从“小”到“大”的学生营养健康“防护墙”?日前,在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政策与标准分会成立之际,专家们给出答案:政策驱动、标准支撑、产业跟进,政策为标准制定和产业发展指引方向、提供支持;标准是政策实施的技术依据并规范产业发展;产业跟进则是政策和标准的具体实践,为营养干预提供物质支持。

“小胖墩”扎堆,大学生变“脆”

  “打了个哈欠,下巴脱臼了”“打游戏太激动,结果呼吸性碱中毒”“伸个懒腰,脖子扭了”“军训踢正步把自己踢成骨折”……近年来,社交媒体上此类“脆皮大学生”事件层出不穷。其中虽然有年轻人调侃的成分,但大学生群体体质下滑是不争的事实。

  2023年《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与研究》显示,本应处于年龄峰值的1800名大学生中,速度、力量、耐力的不及格比例偏高,100米跑优秀率不足10%,引体向上不及格率高达78%。《柳叶刀》子刊《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近日发布的一项由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国家卫生健康委生育健康重点实验室牵头的研究也指出,2000—2019年,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综合指标(PFI)中位数持续下降(从-0.16降至-1.99),超重/肥胖、血压升高及其共病(超重/肥胖与血压升高同时存在)的患病率显著上升,分别从2000年的3.7%、2.2%、0.3%增至2019年的14.0%、5.2%、1.8%,且男生各项指标异常率均高于女生。

  体质“滑坡”背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主因之一。“我的生活似乎真的离‘健康’有点远。”大二学生小郑坦言:“进入大学后很少主动锻炼,平时基本上就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周末就‘躺平’,很多同学都这样。”

  不吃食堂吃外卖、5分钟的路程也要骑电瓶车、一边高喊“减肥”一边半夜炫起“三高”零食……在大学生各项事务的重要性排序中,学习、社交的优先级更高,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和体重管理则往往被忽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车会莲指出,饮食不规律、膳食结构不合理、吃动不平衡,使大学生面临不亚于老年人的营养问题,甚至更严重、更复杂,不少年轻学生出现了尿酸高、脂肪肝等传统“中老年病”。

  大学生变“脆”、变“肥”,儿童期未养成良好运动饮食习惯是重要根源。“儿童少年期的饮食行为不仅影响当前生理代谢、大脑及体格发育,更对成年期饮食行为及健康状况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政策与标准分会主任委员王志宏表示。研究显示,41%—80%的儿童肥胖可延续至成年,大幅增加成年后患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风险,并可能伴随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有数据显示,超重肥胖儿童常合并多种代谢紊乱问题,高尿酸血症发生率达37.6%—64.5%,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率达23%—77%,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风险也较高。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一般健康人群的推荐,儿童青少年该‘多吃’的(如蔬果、全谷物),摄入不足,该‘适量’的(如油盐、精制谷物、红肉),摄入过多,加之运动量少,导致超重肥胖率持续攀升。”王志宏表示,“若不能有效遏制这一趋势,预测2030年我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4.7%,总人数将高达4948万人。”

政策引领方向,标准夯实基础

  “脆皮大学生”“‘小胖墩’扎堆”等话题持续引发社会关注,儿童青少年、大学生的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政策已经先行。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针对六类人群的营养健康突出问题,提出了包括“学生营养改善行动”在内的六大专项行动。2019年2月,教育部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出台《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明确学校应当加强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宣传教育,将相关知识纳入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开展经常性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习惯,加强对学生营养不良与超重肥胖的监测、评价和干预,并协同家长开展宣传教育。2019年12月,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和公安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非寄宿制中小学、幼儿园原则上不得在校内设置食品小卖部、超市,已经设置的,要逐步退出;寄宿制中小学确需设置的,应依法取得许可,原则上只售卖纯净水、矿泉水、预包装面包、牛奶等食品。政策的指向愈发精准、明确。

  不过,仅有政策引领还不够,“标准是连接政策目标与实践的桥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提出,科学、及时制定营养标准,推进营养健康标准体系建设,对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保障全人群营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一系列标准是行动的支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霍军生表示,“我们需要对个体进行多维度评估和个性化干预,统一的标准可规范营养评估方法、干预措施及效果评价等流程,确保营养干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学生餐营养指南》,明确要求6—17岁学龄人群每天应供应奶及奶制品200克至250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学生相关部分明确了体重健康管理标准;《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针对不同季节、地区、人群提供食谱套餐示例和营养健康指导建议,为家校联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让孩子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提供参考……我国已构建以强制性国家标准为核心,卫生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指南等为补充的营养标准体系,为学生营养健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王志宏说,在政策标准的引领下,我国学生身高发育状况显著改善。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城乡6—17岁儿童青少年平均身高均有所提高,生长迟缓持续改善,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学生消瘦率持续下降。

政产学研携手,推动精准干预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饥饿人口下降,营养缺乏性疾病和中重度营养不足的儿童越来越少,而微量营养素缺乏与能量、盐、油等摄入过多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霍军生表示,以往小初高的分类较为粗犷,可根据精准营养评价,将学生细分出“小胖墩”“小瘦子”等不同健康状况以及运动、考试、季节等特殊条件下营养需求有所差异的亚群体,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干预。

  “精准营养已成为营养健康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健康食品产业的支撑会让营养改善和健康促进事半功倍。”霍军生建议,产业界可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生产丰富多样的营养产品,如强化食品、营养补充剂等,为营养干预提供物质支持,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个性化营养需求。

  大学校园是主阵地,各地高校正在积极行动。例如,中国农业大学食堂推出的智慧食堂系统频频出圈,其通过AI识别和无感支付技术为师生提供精准营养分析,实现“吃得营养”与“吃得健康”的双重目标;考试餐、减脂餐、增肌餐,将教学科研与餐饮服务结合,形成食育特色。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也有自己的成功经验。“学校提供面向全校所有学生的营养选修课,同学们不仅能学习到营养和健康膳食知识,还能借助食物模型对自己的饮食进行评估,并亲自动手开发健康菜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教授陈山泉介绍说,学校还积极营造校园体育氛围,组织太极、瑜伽、羽毛球、篮球、足球等社团,培养学生和教职工的运动习惯;健身房、游泳馆、攀岩馆等应开尽开,且免费开放,以激发大家的运动热情。

  在学生营养改善和健康促进方面,加强食育至关重要。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罗云波表示,系统、全面、深入的营养教育是提升儿童青少年乃至全民健康水平的首选策略,从长远来看,还需要加大教育力度。他建议,制定全国统一的食育实施框架,并加强教育、卫生、农业等跨部门协作,形成政策合力;借助数字化技术优化食育教学方式,提升教育效果。

  各地政府也在行动:广西发布《义务教育学校学生餐营养配餐指南》,提出6—14岁中小学生餐平均每天提供的食物种类不少于12种、每周不少于25种;结合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和身体活动水平科学配餐,确保平均每日食物供应量达到标准的要求。北京市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打造效果显著的体育课、大力开展学生班级联赛等8条举措,让校园体育充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024年9月28日发布的《山西省体育发展条例》,要求学校应当将在校内开展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

  “改善和促进学生的营养健康,首先需要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王志宏强调说,更重要的是“知行合一”,真正落实到日常生活实践中。

  王志宏介绍,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政策与标准分会将自上而下开展政策研究,聚焦学生、家长密切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向上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咨询,向下做好政策标准解读和宣贯,确保政策落地惠民;同时,科学规划标准的研究方向、推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强化人才科普传播与科技赋能、深化跨界合作与创新实践,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食品报》(2025年07月08日01版)

  ( 责编:高娇娣)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