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保障粮食安全 做好“一亩三分地”上的大文章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4/2/27 10:15:19

本报记者  连  荷

  从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到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两个确保”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强调“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支持深远海养殖,开发森林食品”。记者梳理今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各地均把粮食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做好“一亩三分地”上的大文章。

稳面积增单产

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

  2023年,全国粮食再获丰收,总产量达到13908.2亿斤,比2022年增加177.6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大豆面积产量双增,增强了自给能力,棉油糖、果菜鱼、肉蛋奶供给充足,我国粮食产量增、结构优、储备足,粮食安全有保障。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的导向,记者梳理发现,各地从关键切口入手,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上,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

  稳面积,就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河北加快水毁农田和农业设施修复,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450万亩以上;吉林将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力争到2027年率先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黑龙江加大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监管力度,建设高标准农田1400万亩、治理侵蚀沟1.2万条、更新农田防护林5万亩;河南将新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450万亩;湖北新建高标准农田150万亩以上,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支持公安、沙洋等县市创建国家超级产粮大县;湖南实施千万亩农田产能提升工程,新建和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300万亩以上。

  202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85亿亩,今年,国家明确要确保全国粮食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各省在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方面也立下了“军令状”。辽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303万亩以上,分类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推进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吉林打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推动“梨树模式”提质扩面,加大黑土地侵蚀沟治理力度,扩大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江苏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100万亩以上;安徽明确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亿亩以上;湖南将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135万亩以上;山东提出扎实推动“齐鲁粮仓”建设,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5亿亩以上;河南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四川提出确保粮食播面稳定在9600万亩以上,高水平建设千亩高产示范片1000个;贵州提出量质并重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开展耕地占补平衡专项整治,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少于5028.0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3613.97万亩;陕西提出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500万亩以上,新增耕地20万亩以上;新疆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落实4230万亩粮食和190万亩油料种植任务。

  增单产,就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已成为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

  辽宁、黑龙江、安徽均提出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江西将深入实施“赣种强芯”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湖南加大镉低积累、耐盐碱水稻品种研发应用;四川实施制种基地大提升三年攻坚行动,推广“天府良种”;广东深入实施“粤强种芯”行动,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云南提出振兴“滇系”种业,完成40万亩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示范;上海提出大力发展种源农业,加快培育现代种业企业。

  在农机方面,辽宁提出加快高端智能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广东加快农机装备研发推广;四川深入实施“天府良机”行动;湖南提升丘陵山区先进适用农机具应用水平;贵州明确加大先进农机研发推广力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

  在农技领域,浙江提出深化“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山东将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好农作物、畜禽、水产等种质资源库;广东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云南推动粮经作物协同发展,持续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探索建设智慧农业人工智能试验示范区。

全方位多途径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从粗粮米面到肉蛋海鲜,从“菜篮子”到“果盘子”……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和饮食结构变化,我国的食物供给越来越多元。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也有助于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各地通过生物技术等手段,结合资源环境,宜渔则渔、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菌则菌,优化食物供给。

  对于“蓝色粮仓”,大水面资源丰富省份正积极探索向江河湖海要食物。辽宁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做大做强海洋牧场和滨海旅游,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东北支点,打造振兴发展蓝色引擎。山东将推动海洋经济全链条发展。建设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福建推动海洋经济做大做强,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大力发展深海养殖等产业,支持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挺进深蓝,向海图强。海南将深耕海洋经济。实施海域立体分层设权,鼓励养殖用海与海上风电场、休闲渔业等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南海粮仓”。建成现代渔港2座,打造海洋牧场2个、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2—3个,新增休闲渔船90艘。黑龙江做精做优冷水鱼等特色产业,开展冷水渔业振兴行动,水产品产量达80万吨。广西探索实施水库“四方两股一体化”生态养殖。

  在畜牧领域,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促进鲜奶消费”。地处“黄金奶源带”、拥有辽阔森林和草原的内蒙古提出推进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二期项目建设,奶业重点要加快奶酪等固态乳制品精深加工和地方特色乳制品提档升级,打造“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再到一块奶酪”的全产业链升级版。黑龙江明确做优做大现代畜牧业,深入实施高端肉牛“百千工程”和奶业振兴计划,肉蛋奶产量稳定在930万吨以上。吉林扎实做好农牧特产增值大文章。推进“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提质增效,加快“中东西”三大肉牛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打造良种繁育、养殖、交易、屠宰精深加工肉牛全产业链。实施肉牛屠宰加工量倍增计划,采取超常举措释放加工产能,配套完善冷链保鲜物流体系,带动养殖增量,提升全产业链产值。抓好生猪产能调控、屠宰加工、产销对接,确保稳产保供。河南将实施现代设施蔬菜、畜牧、渔业专项方案,稳定生猪、畜禽生产,建设一批植物工厂、畜禽立体养殖设施。四川明确将加快推进生猪产业现代化,建设100个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确保生猪出栏稳定在6000万头以上。支持高原特色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安徽提出深入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构建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力争肉牛饲养量达200万头。青海将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种业振兴行动,做好牦牛、藏羊本品选育和提纯复壮,建设农作物良种制繁基地30万亩以上。

  对于林下经济,吉林提出加快人参、梅花鹿、食药用菌等优势特产品精深加工、高值利用。推动梅花鹿茸及林蛙油进入药食同源目录。积极创建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省。广西将发挥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丰富优势,做优做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扩大双季稻、油菜、油茶种植,大面积提升单产。四川加快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制定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支持依法利用林地空间、林下资源、林缘林地发展绿色富民产业。贵州发展壮大茶叶、辣椒、刺梨、蔬菜、中药材等种植业。

  在果蔬领域,陕西将做优做强苹果、蔬菜、茶叶等千亿级产业链群和食用菌、猕猴桃等百亿级产业链群,水果产量达到2110万吨,蔬菜和食用菌达到2100万吨,茶叶保持在14万吨左右。新疆大力推进林果业提质增效,发展优质高端特色果品,林果产量稳定在1350万吨左右。海南将加强热带优异果蔬品种资源引进、研发创新及开发利用。

 

  《中国食品报》(2024年02月27日01版)

  (责编:周 岩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