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来凤姜诠释湖北地标品牌“土与兴”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3/11/2 10:04:08

本报记者  王 薇

  “一方水土养一方特色产品”。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独特风味营养的众多地理标志产品,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一村一品”“一县一品”建设的中国大地上,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石。在近日于北京召开的来凤姜发展研讨会暨地理标志品牌推进会上,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湖北来凤姜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进行了分享,为来凤姜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来凤姜,因其形如凤头,俗称“凤头姜”,主产地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其以富硒多汁、无筋脆嫩而闻名于世,2007年,来凤姜被原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来凤县常务副县长刘支皇表示,来凤姜作为来凤县特色产业之一,种植规模大,从业人数多,在来凤县农业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产业中地位突出,此次研讨会对推动来凤姜品牌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截至2020年,中国的地理标志产品数量逾8000个,产值超过万亿元,有力推进乡村振兴。”湖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潘思轶在介绍我国地标农产品的基本情况时说,“小到豆豉,大到牛羊,无一例外,严守质量和安全标准才能叩开地理标志的大门。”地理标志的意义在于保护产品知识产权,让消费者享受到真正高质量的产品,帮助保存产品原产地,尤其是乡村地区的技艺、传统和文化。在潘思轶看来,目前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存在产业链不全、附加值不高和地理标志产品被假冒伪劣产品侵害等痛点。破解产业痛点,就要对地理标志产品进行“原种、原地、原味”三个维度的界定,并完善农产品品质分级分类与标准。例如,在来凤姜产业的发展中,亟须构建来凤姜道地性保真综合评价体系。

  中南民族大学科学研究发展院院长覃瑞教授对我国地理标志产品从生物学、食品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学科角度进行梳理,从起源、来源、品质进行整理,对农产品分级分类进行有益尝试。覃瑞介绍,地理标志产品具有明显的区域地理属性,是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与区域历史人文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特定产物。据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查询系统,2008—2022年的14年间,我国地理标志产品数量累计增长29倍。他指出,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的现存分类方法主要是按片区或农产品用途进行分类,存在无法体现物种的物种属性、生态学属性特征等不足,亟待改进。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王靖研究员阐述了在大食物观背景下,对来凤姜品质评价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王靖指出,来凤姜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从产品的安全性、真实性、道地性、营养性和一致性的五个维度,着手开展品质评价与分等分级,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做好品质评价与分等分级,才能让土特产实现增值。”他以新西兰麦卢卡蜂蜜为例作了介绍,在政府主导下,当地通过科技创新,对产品分等分级,实现了产品附加值的大幅提升,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

  北京联合大学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主任闫文杰教授表示,随着大众对健康的日益关注,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药食同源相关行业关注度持续升高,企业纷纷布局药食同源赛道。依据姜的使用范围,可将姜类原料分为药食同源、保健食品原料和辅料、食品添加剂三类。未来,姜类功能食品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胡洪涛副研究员从来凤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面作相关介绍。在他看来,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对于确保来凤姜的质量和产量至关重要,有利于提高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姜瘟病是生姜生产最大的连作障碍因子,可致田间损失高达30%—70%,且土壤带菌是病原主要初侵染源,病原可在土壤长期存活10年以上。”胡洪涛指出,若延续300年前的栽培技术,来凤姜的产量和品质无法保证。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不断研究,摸索出姜瘟病绿色防控技术——“种、土、防、管”4大核心技术。通过这一核心技术,姜瘟病在来凤县得到有效控制、产量显著提升。

  中南民族大学刘娇副教授介绍了基于“三原”理论的来凤姜保真体系构建思路。她认为,目前来凤姜开发利用仍处于无规范化、无序化的状态,而基于“原种、原地、原味”的“三原”理论,构建来凤姜的保真体系,确保了其真实性和独特性。通过实地调研和研究发现,来凤县道地产区关键因子为有机质、全氮、硒、锌,应以土壤理化性质为依据对来凤姜土壤进行分级。她建议,加大“特有”来凤姜的开发与培育,深入原产地道地性关键因子研究。

 

《中国食品报》(2023年11月02日02版)

  (责编:周 岩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