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访谈> 浏览文章
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路上的带头人 ——记元阳县小新街乡小新街村村委会主任张泰忠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0/12/2 11:39:14


小新街村是元阳县小新街乡的一个行政村,是国家级贫困县元阳县脱贫攻坚的一个主战场。国土面积10平方千米,地处高寒山区,高海拔、高湿、高寒,所辖13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长期居住民族:汉族、瑶族、苗族、哈尼族、彝族,共计599户3249人,分别占小新街乡总户数5466户、总人口28346人的10.95%和11.46%,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8户,占小新街村总人口户数的36.39%,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25人,占小新街村总人口人数的31.55%,哈尼、彝等少数民族占65%以上,以红米水稻种植为主,从事水稻种植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其余农业人口居住在高寒山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自然条件生态优异,人们世代傍梯田而居,以农耕为生,其农耕文明传承千年。但,生活生产条件比较差,农民收入不高,经济发展比较脆弱,脱贫攻坚十分艰难,是一个十足的“少、边、山、穷”的贫困小山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消除贫困摆在治国理政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在元阳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小新街乡党委政府支持下,小新街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泰忠,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村主任指导员作用、村委委员战斗员作用、科技特派员致富带头人引领示范作用,主动作为、担当责任,团结班子、带领山村各族群众共同努力,坚持党建引领、就业扶贫产业扶贫相结合,加强宣传引导,完善乡村治理,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新路径,发展特色产业,创新促进创业、创业带动就业,顺利实现脱贫出列,正迈向乡村振兴共同致富的小康路上。

图片13.png

张泰忠


图片7.png

坚持党建引领,精准发力。基层党建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保障,是党在基层的神经末梢,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积极探索党建统领脱贫攻坚的新路子,将党支部建在少数民族集聚区、苗寨村、瑶寨村、水稻田、草果园产业链上,根据村两委工作需要,将六个支部的65名党员安排分布在不同区域、不同功能岗位、不同村寨,配合驻村工作队,组建了党员先锋队、骨干队、宣传队、服务队,完善服务帮扶联系机制,建成13个驻村小组住进13个自然村深入每个村子每家农户,一户一户走访、一户一户识别,密切联系农户贫困户,与农户贫困户足膝交谈,连心沟通,认真听取农户、贫困户的呼声和意见,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一户一户的精准识别,分析每户的家庭情况、摸清贫困的原因,研究帮扶措施,通过“党支部+党员+贫困户”、“党支部+合作社+公司+产业+贫困户”、“党支部+致富大头人+农户”的模式,共同探索扶贫工作思路,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科技扶贫、生态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完善举措,成立农源农业种养专业农民合作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草果10000亩、香草2000亩、中草药2000亩、茶叶1000亩、砂仁1000亩、花椒600亩等绿色生态产业,按照“六个一批”要求精准对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218户1025人,扶持发展近50家餐饮宾馆百货副食服务行业,带动就地就业超过150人,外出务工超过40余人,国家社会扶贫11户30余人,精准施策、精准定位、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3280元,农户年人均收入达5000元,达到当地精准脱贫标准,整体出列,全村脱贫。

强化宣传引导,确保政策落实落地。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积极探索“互联网+民族团结+政策落实”的新方式,结合当地少数民族集聚、居住分散的特点,通过农村小喇叭、广播电视、显视频、手机微信号、党员微信群、横幅标语等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方式,采用哈尼语、苗族语、彝族语、瑶族语等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宣传演讲,创新宣传方式,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扶贫政策、民族团结政策、强农惠农政策、农业科技知识、森林防火和生态保护常识、农业生产技术技能知识等等,让党的政策方针进村寨、进家庭、进农户深入人心,让广大党员干部和更多山区农户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了解掌握党的民族政策,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明确工作思路,把握发展方向,充分认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打赢脱贫攻坚战、共同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性,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调动贫困山区广大各民族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营造了互帮互助、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使广大山区农户群众的主人翁公意识和集体意识得到显著增强,积极争做有文化、有责任、有追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和生态文明建设带头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守生态红线,倡导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发展,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居住在小新街村高山的6个苗族、瑶族少数民族村寨,105户农户在没有享受退耕还林专项扶持政策的情况下、主动退耕还林,发展草果、香草等绿色生态产业,为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探索了新方式。

加强综合治理,增强共治共享意识。针对边疆农村新变化新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党建引领村建、村建促进社建的新模式,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民族政策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坚持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决策,集体讨论、集体决策、集体审核,强化民族团结,和谐进步,生态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主阵地”的作用,深入实施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共治融合治理体系,不断深化、细化、优化基层管理,规范村务管理、村民小组管理、自然村寨管理等治理工作,完善管理治理层次,提升综合治理水平,纵向深入横向网格,责任化、分片化、社会化,以“党支部+党员+农户”、“党支部+村民小组+自然村”的方式,不断完善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层治理模式,把基层组织建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认真践行“两山”理论,坚持传承“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大山精神,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生态保护利用与人居环境提升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山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传承民族文化,农耕文明,增强各民族群众主动脱贫、积极脱贫、勤劳致富的信心,广泛开展党员示范户、科技示范户、文明家庭、卫生村寨评比活动,积极弘扬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民族团结精神、核心价值观,形成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新动力,培育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坚定各民族群众心向党、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全力以赴带领群众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当地很多老百姓说“只有跟着共产党走、听党话才能有希望”、“这几年的发展变化,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过去想都不敢想、连做梦也想不到”。

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改善提升人居环境。积极探索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综合整治新思路。围绕“生态宜居、文明乡村”的发展思路从广大山区农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水、电、路”问题入手,带领班子有序开展乡村综合治理工程,积极推进村村通工程,寨寨联工程,有序推进饮水安全工程、卫生治理工程、污水治理工程、垃圾治理工程,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在面对缺乏资金、缺乏技术的情况下,带领班子跑县里、跑部门,积极争取上级立项支持,找老板、找朋友、找亲戚筹集资金,带领党员干部带头捐资捐物,发动广大山区民族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义务投工投劳,完成高山6个自然村15公里的道路硬化面积,在制定施工方案和实施过程中精打细算、严格把关、保质保量,在元阳县委、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小新街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当地广大群众的积极配合下,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顺利完成了道路硬化、街道美化工程、卫生净化工程、饮水安全工程、网络信息化工程等许多重大民生工程,完成302户危房改造,做到“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完善和建设了村卫生所、村级小学、村级敬老院、村级活动场所、农家书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展示绿化广场等公共配套基础设施,从钟家寨、汪家寨到石碑寨道路施工现场、电线电杆拉网现场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严格监督指导规范建设施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问题,支付施工款项严格审批,不多开支任何一笔款项,13个自然村道路全部硬化达100%,自来水集中供水率95%以上,垃圾集中处理率95%以上,电视覆盖率90%以上,旱厕改造率90%以上,营造了洁净、优美、文明的生活生产环境,建立了专门的保洁、维护、农技等服务队伍,配套成立自愿者服务队、科技服务队、党员服务队,满足小新街村民日常生活的各种需要,切实解决了山区各民族群众身边的切身问题,努力推进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夯实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根基。提起小新街的过去,村民们说:“卫生靠风吹、吃水靠人背、垃圾遍地堆、雨天满脚泥、夏天捂着鼻子走”,而现在是街道干净了、自来水进家了、厕所冲干净了,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们没有理由不积极上进,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

建档立卡贫困户陈文学说: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免费提供优良谷种、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免费技术咨询服务,制定保护价格统一收购,增加了我们的收入,发展了绿色产业,又保护了千年梯田农耕文化,我们有信心做好红米产业,更有决心共同致富奔小康。

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引领作用,领办龙头企业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积极探索边疆民族地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新路径,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和脱贫攻坚产业兴旺的需要,创办了元阳、红河,甚至云南、全国第一家以红米科研开发、种植栽培、生产加工、市场经营一体化为主导产业的、最基层、最边远的红米产业化开发民营企业,将当地千年优良品种红米稻谷与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绿色食品、有机生态环境相融合,深入边疆贫困少数民族农村山区绿色生态产业链各环节,率先开展优良红米稻谷品种筛选育种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应用、规范化制种育苗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精准定量播种关键技术、规范化有机栽培技术集成应用、选种育种示范基地建设、绿色生态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优质红米稻谷提纯杂交关键技术示范、优质生态红米深加工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优质红米深加工与储藏关键技术集成、优质生态红米品牌培育示范等方面的研究应用推广工作,经过十年来的技术攻关和科研开发,成功选育出了适合当地不同海拔区域种植、丰产性好、表现良好、生物性状好的优良红米稻谷系列品种,率先创制了红米稻谷无公害、绿色、有机栽培技术规范和生产技术规程、投入品控制标准、产品检验标准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导入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建立了从产地到销地的全程可追溯体系、标准化生产加工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卫生条例规定》等法律法规,组织生产经营、规范管理、规范栽培、规范种植,有效保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探索和完善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互联网+生态产地+红米产业+市场”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新路径,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示范作用,把边疆贫困地区千村万寨的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成功开发国内首款有机高端元阳梯田红米拓展市场,获2013年第九届中国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2014年“云南6大名米”称号,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拉长市场链,2015年获“中国红米之乡”称号,实现了千年文化活遗产——哈尼梯田红米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更主要的是让千年哈尼梯田红米“走出云海,冲向云端”,“生态有机、天下共享”为传承千年哈尼梯田农耕文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成功示范,为全面打赢扶贫攻坚战、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探索新路径。

“对于贫困山村来说,如果不能外出务工,就一定要发展当地特色产业,这样才能增强内生动力提升发展活力,要不然,脱贫了也会返贫”张泰忠认为,他认真践行“发展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带动一方经济”的承诺。他被当地百姓亲切的称呼为“脱贫攻坚路上的带头人”、“乡村振兴路上的引路人”。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攻坚目标,团结带领村委班子深入村寨,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广大山区各民族群众意见和建议,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因地制宜、长短结合、生态优先、绿色融合”的发展新思路。

担任村主任20年来,他一直告诫自己要做好工作,就必须努力学习、加强学习,才能适应做好村务工作的需要,从无公害农产品栽培技术、到绿色食品生产管理,从村务管理知识到文明家庭建设、从村民小组岗位管理到村规民约的制定完善,从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先进性教育、“三会一课”、理想信念教育,《云岭先锋》、《学习强国》、《党员APP》,政治业务学习一课也不少,始终坚持学习不断提升完善自己,把握发展方向。

他认为“村主任、村主任是村民的信任、组织的信任、更是自己的责任”。自担任村主任以来从产业发展、村务决策、施工建设工程,到调解邻里纠纷、土地纠纷、农业生产技术咨询解答、生产种植品种选择,再到贫困户医保缴纳、贫困户生病住院他都是认真负责、认真对待。“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这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扛起责任的信念和支撑,因此20年来,关于村民的大事小事,他总是挂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他,一个土身土长在小新街的农民,一个弃医从政的农民,一个具有20年党龄的老党员。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在小新街乡镇府门口遇到他时,他边走边打电话去找乡政府领导汇报工作、反映村民意见和建议,他认为村民反应的问题和意见,必须及时沟通联系,民有所期、我就应有所应。赶回蒙自去医院的路上,出村子到了村口看到路边正在建设路边花坛的施工队,叫司机停下车来,询问路边施工的人员:你们是怎么施工的?怎么承包的?工程质量如何?什么时候完成?他就是这样认真细致。他是一名连续三届担任元阳县人大代表的村委会主任。

一天中午他在家里吃饭时,一名做卫生保洁的同志来家里反映创建卫生示范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他放下饭碗耐心听讲,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和思路,直到该名同志感觉满意为止。等到商讨完饭菜已经凉了...但他毫无怨言。

工作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除了完成正常的党务、村务事务外,在完成工作任务之外,走遍了小新街村的每个村民小组和自然村,尤其是村民代表、小组长、党员骨干、种植大户、贫困家庭,除直接走访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到边远村寨、少数民族村寨,进行民情访谈,倾听群众呼声,宣传兴边富民政策、民族团结政策、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认真整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调查了解不断探索适合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无论是出差、休息、医院治疗,还是家里、街道路上、田间地头都始终及时回复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联系要求和群众咨询的问题,做到有问必答,多次受到上级部门和群众的认可和赞扬,始终能够团结班子尽职尽责克服困难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其过硬的业务工作能力经常受到领导和同事的赞扬和肯定,在身患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情况下,始终合理处理疾病和工作的关系,按照医院治疗方案,需要长期住院治疗长期休息,但他总是抽空回到工作岗位,坚持想尽办法,完成工作任务。

2000年进入村委会担任主任到现在,20年来,张泰忠始终坚持摆正自己的位置,干事想法子、工作找路子、肩上有担子,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都贡献给小新街村,当地老百姓说:他敢担当、有作为,依法依规办事,有条有理公正合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就要和和谐谐过上好日子、民族团结一家亲”他始终深刻领悟,“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落下”。

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家生说:我们家住在高山,7口人,念书少文化水平低,家庭十分困难,张主任帮助申请危房改造专项补助,建盖了安居房,又帮助联系两个儿子到外地打工,家庭收入稳定了,几个子女安排上学了,生活好起来了。

“我年纪大、身体又不好,张主任安排我打扫卫生,在家门口上班,收入来源稳定了,安居房已盖好,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感谢共产党、感谢习主席”,建档立卡贫困户陈金福说。

作为一名边疆民族地区最基层的共产党员、村委会主任,张泰忠,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恪守“两个维护”,认证践行“两学一做”,努力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提高党性修养,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敏感性,处处以新时代合格党员要求自己,认真执行“八项规定”,坚持依法办事、廉洁奉公、尽职尽责,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路线方针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脱贫不是终点、致富才是目标”。站在新的起点、坚持新的理念、踏上新征程、融入新格局、谋划新发展,“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他表示:将继续努力,为建设新时代文明乡村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赵素留)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