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中国城乡发展论坛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年会将办 讲述“桃花源”背后的蝶变故事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3/6/29 9:42:33

本报记者 顾雨霏

  ●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要抓住机遇、开阔眼界,适应市场需求,继续探索创新,在创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领风骚。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 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从荒山秃岭到花果满山、从靠天吃饭到科技掘金、从自产自销到走俏全国、从“空心空洞”到宜居宜业……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数年,家乡实打实的变化让广大农村群众喜在脸上、甜在心头。穷乡村变身“桃花源”,其背后是政策的利好、产业的振兴,凝聚着相关企业的商业智慧,蕴含着一系列可借鉴可推广的理念和方法。为分享乡村产业振兴典型案例及创新经验,探寻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6月30日,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与中国食品报社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城乡发展论坛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年会将在北京召开。

  特色产业正在改变中国乡村的面貌

  乡村振兴正当时。近年来,各地以特色产业为抓手,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

  河北阜平素有“中国大枣之乡”的美誉,红枣产业曾经为当地农民增收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受气候及其他地区产品竞争影响,加之加工能力不足、经营模式存在弊端等,2015年起,阜平大枣销量锐减、价格持续走低。从个别农户弃耕、弃种、弃管到成片、整村的枣园荒芜,曾经的支柱产业逐渐没落。“红枣产业是阜平的优势特色产业,应该有大发展。”河北山风秋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摸着石头过河”,发展红枣加工、建立生产基地、应用标准化和绿色化栽培技术、研发新产品,最终趟出了一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路”。如今,丰收季节的阜平,风中都飘着丝丝红枣香。

  在位于闽东山区的福建古田,百姓的致富秘宝是食用菌。“我们通过科学选棚、科学选人、科学培植、科学服务,为银耳的生产培育环节制定了一套科学完善的规范体系;通过鼓励农户创新培植技术、加强产学研融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创新与农户的合作模式,同时承担生产端和销售端的风险,激发农户参与生产的积极性。”在福建古田康亿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的引领之下,近年来,古田逐步形成了食用菌培植、生产、精深加工、线上线下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经过考察研讨,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金鸡产业帮扶项目选择河北威县作为第一个试点,探索形成了一套三权分置、合作共赢、政府投资建场、企业租赁经营、收益带动脱贫的德青源金鸡产业帮扶新模式。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在全国26个贫困县实现投产运营。

  乡村要振兴,就要把“土特产”这三个字琢磨透。除了阜平的大枣、古田的银耳,茂名的荔枝、延安的苹果、大连的樱桃等大批“土特产”都成了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大产业。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建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0个农业产业强镇。

  产业振兴,品牌化是有效路径,也是驱动力所在。柳州螺蛳粉从名不见经传到红遍全国,也就用了几年时间。2022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达到600多亿元,其中,预包装螺蛳粉181.75亿元,同比增长19.6%。创造就业岗位30多万个,带动2.8万人增收。成了“网红”,还要琢磨如何实现“长红”。当地政府组织企业抱团树品牌、拓市场,广西微念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紧跟市场发展趋势,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挖掘地方特色美食文化,深耕螺蛳粉产业链,拓展农户增收渠道,并逐步探索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2021年,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如今,在广西柳州,螺蛳粉已然成了当地百姓共同的事业,成了推动柳州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我国的乡村振兴,特别是最具广泛性的以种植业为主的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与科技的融合。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这是中逸农业(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的“小目标”,也是众多以大投入发力科技创新的企业的愿景。基于这一理念,中逸农业深耕大田作物种植生产领域,为了探索对于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地域土壤、不同农作物,什么样的科技产品有着最好的效果,公司与农业院校、科研单位、种植大户、农垦集团合作,通过实验室分析、试验田种植等,形成了大量有效且可大规模推广的解决方案,成功带动农民增收。

  乡村振兴不仅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有了值得骄傲的事业,更重要的是让各地找到了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模式。地处江南腹地的江苏苏州吴江区,是太湖流域典型的鱼米之乡、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曾经却也面临产业不连片、产业融合度不高、主体带动能力不强等发展难题。为此,吴江区聚力打造吴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好产业园,运行机制是保障,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关键,创新发展是灵魂。围绕农业特色资源,吴江区培育壮大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6家,2021年,吴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68.76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87.2%;连续多年打造稻田画、菜田画吸引游客打卡,建成了14家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精品点,串点成线形成3条省级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介线路,2021年,吴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2.56亿元。

  从典型案例中总结好经验好做法

  如今,特色产业正在改变着中国乡村的面貌。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如何让这种大好形势延续下去?

  “要统筹考虑市场需求和本地农业农村资源禀赋,把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好、发展好,纵向贯通产加销、横向融合农文旅,科学谋划推动帮扶产业发展;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注重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要加快推进品牌培育工作,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中国食品报社社长黄国胜表示,食品产业不仅是乡村经济的支柱之一,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食品产业大有可为。“作为食品领域的权威媒体,近年来,中国食品报社一直将助力乡村振兴作为重点工作之一,通过组建中食智库、开设‘乡村振兴·富乡村 兴产业 谋发展’专栏、设置全国农产品深加工典型企业宣传推广活动报网宣传专页、组织编写《农产品深加工典型企业案例》、与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组建乡村振兴产业规划研究中心、启动直播助农乡村振兴项目以及深度参与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指导的全国农产品深加工典型企业宣传推广活动等,多形式、多渠道帮助各地拓宽‘土特产’销售渠道、塑造特色优势品牌、挖掘产品文化内涵,积极服务食品产业链、供应链健康发展。未来,中国食品报社将进一步发挥专业媒体力量,释放各方资源优势,助力乡村振兴。”黄国胜如是说。

  2023中国城乡发展论坛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年会主办方表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做好这项事业,不仅要依靠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还需要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协作推动,久久为功,审时度势不断更正、细化相关举措。“这也正是举办此次会议的意义。”主办方介绍,举办此次会议,旨在搭建产业振兴交流合作平台,凝聚各方智慧,探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与政策需求。此次会议以“聚力特色产业,共建和美乡村”为主题,设置主论坛、分会场专题交流会议、闭门研讨会议、互动展示等环节,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全国农产品深加工典型企业和乡村产业振兴典型案例相关企业的产品及创新成果。承办会议的乡村振兴产业规划研究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利用自身在产业发展、生态经济体系建设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等领域的专家资源优势,发挥规划咨询、特色产业聚集区培育、产业经济服务、专题活动策划、产品品牌打造五大服务体系效能,为会议的成功举办提供有力支撑。

  “此次会议的举办,不只是为已取得的成就鼓与呼,”主办方强调,“更重要的是推广从这些典型案例中总结出的好经验、好做法,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乡村产业振兴实践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思路。”

 

《中国食品报》(2023年06月29日01版)

  (责编:顾雨霏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