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林地整改复耕不是“退林还耕” 种好斜坡耕地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3/6/27 14:34:16

  本报讯 (记者 罗晨)针对部分学者研发推广的“水稻上山”技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负责人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丘陵山区对符合条件的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由现实国情农情决定的,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一要求的实际举措,未来将通过选育适宜品种、改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山地水稻单产水平。

  该负责人表示,稻谷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稻米消费量占口粮的60%。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区域广泛,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种植,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5亿亩左右。稻田按地形地貌可分为平原稻田、丘陵稻田和山地稻田,其中,平原稻田约占近60%,丘陵稻田约占25%,山地稻田主要分布在云贵等西南地区,约占15%。

  “‘水稻上山’实际上是一种杂交稻雨养旱种的栽培技术,就是把‘山下水田’的杂交稻品种引到‘山上旱地’种植,像种玉米一样种水稻,不用泡田,不用育秧插秧,也基本不用浇水灌溉,还能有较好的产量,当地农民形象地称为‘水稻上山’。这些田本来就有,不存在网友质疑的开山造田、毁林造田等情况,也不会破坏生态。但这一栽培模式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主要适合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雨热资源丰富的山区旱地。”该负责人介绍,山地水稻的产量一般比平原和丘陵地区要低一些,平均亩产350公斤左右,比平原地区低近200公斤,比丘陵地区低100公斤左右。该负责人解释: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山地有效积温和光照时间偏少,对水稻品种要求高,一旦选用不当就会导致生育期缩短,结实率和产量下降;山地稻田地形起伏大,土层偏薄、地力偏差,农田水利、机耕路等设施发展滞后,抗灾能力弱,容易受旱涝灾害影响,产量年际间波动比较大。这也是下一步工作努力的方向,要通过选育适宜品种、改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山地水稻单产水平。

  国土“三调”显示,全国位于6度以上坡度的耕地约4.4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2.74%。在现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些地不仅要种,还必须要种好,就需要通过把斜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配套水利设施等措施,提高这些耕地的产能。该负责人表示,“国家对在坡耕地上建设高标准农田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要求因地制宜规范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比如,要充分考虑地质地貌、水资源、气象条件等,不同条件有不同的建设要求和标准,像雨水多的地方要采取建护坡、田坎等农田防护措施,避免产生塌方和泥石流。建设选址要合理,禁止在25度以上坡地开垦、生态红线区域内建设高标准农田,特别是不得借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名,在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垦山、开荒。”

  该负责人也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首先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近些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严格保护耕地的制度措施,但一些地方仍然出现违规利用耕地搞“非农化”“非粮化”行为,比如绿化造林、挖湖造景、挖塘养鱼、种植苗木草皮等,必须要整改复耕。但在整改过程中,要区分情况、分类处置,不能简单化、“一刀切”。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作物生长规律,严禁不顾果树处于盛果期、林木处于成林期、鱼塘处于收获季等客观实际,强行拔苗砍树、填坑平塘。要合理把握耕地恢复节奏,留足留够过渡期,给农户和经营主体合理准备时间。“在这里还要特别说明的是,一些地方在整改复耕中涉及退出林地转为耕地。这些‘林’,不是以前‘退耕还林’中为保护生态造的‘林’,而是近年来超计划、超政策、超要求,违规在耕地上建的‘林’。对这些林地整改复耕,不是‘毁林造田’,更不是有的网友所称的‘退林还耕’。”

 

《中国食品报》(2023年06月27日01版)

  (责编:罗 晨)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