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高血压新诊断标准让更多人“戴帽子” 专家:关口前移,早防早治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2/12/14 14:42:35

  近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等机构共同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涉及44个高血压诊疗相关的关键临床问题,给出102条推荐意见。其中,关于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化引发社会强烈关注:《指南》将原先临床的高血压诊断标准由≥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下调的标准,让不少原本处于“临界线”的人群戴上了“高血压”的帽子。对此,国家卫健委回应称,“关于高血压诊断标准,2005年、2010年、2017年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宣传教育要点、防治指南、临床路径等均明确: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目前,国家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那么,《指南》调整诊断标准意图为何?对人群高血压防治又有哪些意义?

  新诊断标准与国际持平,我国高血压患者短期将翻倍

  国家卫健委通过“健康中国”微信号发文称:高血压是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慢性疾病。国家不断加大高血压防治工作力度,以高危人群为重点推进健康管理,推动防控关口前移。经过多年努力,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水平持续提高,防治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国家对于高血压等疾病诊断标准的制发有规范程序要求。由专业机构、行业学协会、个人等自行发布的指南、共识等,为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作为国家疾病诊断标准。

  事实上,几十年来,中国的高血压诊断界值一直在下调。1977年,国际上将高血压的诊断界值变为收缩压≥160,或舒张压≥95。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再次调整高血压诊断界值,改为收缩压≥140,或舒张压≥90。我国随后使用这一标准,并沿用至今。

  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病,高血压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慢性肾脏病等疾病的主要并发症。心脑血管病不仅具有很高的致残率,而且已成为中国居民首要死亡原因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美国将高血压诊断标准修改为血压≥130/80mmHg,取代了之前的≥140/90mmHg。今年最新发布的欧洲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治疗指南中,将高血压界定为130/80mmHg以上。换言之,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开始认可130/80mmHg这一高血压新诊断标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胡大一透露,几年前,由国外机构主导的国际双盲临床试验曾将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把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另一组把血压降到130/80mmHg以下。结果发现,后一组的高血压患者遭受脑卒中、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的风险相对更小,因此推动了国际高血压诊断标准的调整。

  “根据《指南》的诊断标准,短期内一定会造成患者人数的激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应小盈说,按照原先的140/90mmHg界值,我国约有2.5亿高血压人群;调整为130/80mmHg后,该数据直接飙升到5亿—6亿人。“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标准如何变化,血压数据客观存在。高血压不仅是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导致城乡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且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需引起警惕。”她认为,让更多人“戴帽子”,旨在让防控关口前移,更早具有防控意识,并主动就医干预。

  此外,《指南》改变了分级标准,原先按照收缩压140、160、180分别定义为1、2、3级高血压,《指南》将130—139mmHg/80—89mmHg列为1级高血压,大于140/90mmHg均列为2级高血压。

  这样的分级有何意义?应小盈说,根据大数据调查研究结果,1级高血压中,大多为我国18—54岁的中青年高血压人群。除遗传因素外,大多患者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如超重、肥胖、血糖血脂异常、不良生活方式等,“通过新分级,可以让此类患者更早被识别,在未来将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

  “我国高血压人群基数大,此次调整后,并不是为了让大众‘谈病色变’,而是希望更早、更好关注高血压及疾病风险。”应小盈说。

  《指南》明确,临床问题目前还缺乏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北京协和医学院讲师黄星荷认为,《指南》的主要依据还是基于欧美研究结果。她介绍,国内有学者正在进行一项研究,关注降压目标值及心血管获益等,这或能为临床提供一个较好的循证医学证据。“从整体趋势看,高血压诊断标准降到130/80mmHg,或是大势所趋。”黄星荷说。

  用药只占5分,日常饮食应注意“高钾低钠”

  不少人认为,高血压人群激增后,是否意味着用药成本变高、医保费用支出变大?应小盈说,“虽然患者人数翻倍了,但并非所有新增的1级高血压患者均需药物治疗。”《指南》也指出,仅有22%的患者符合启动药物治疗的标准,其余患者可通过饮食控制、有氧运动、戒烟戒酒等非药物治疗干预,随访后再决定是否用药。

  “但同时,《指南》也对≥140/90mmHg的患者人群治疗有了新建议:以往不少患者会在诊断明确后,先进行3—6个月的观察随访,现在将立刻启动药物治疗;在1级高血压患者中,如果伴有其他合并症(糖尿病、心脏病、脑卒中等)、有超过3个高危因素或已出现肾脏等器官损害,也需要立刻启动药物治疗。”她认为,将治疗时机提前,将更好干预、控制病情发展,也将有利于血压控制。“针对多数患者,我们的治疗后目标均为降低至130/80mmHg之下。”

  对于此前已经确诊高血压的患者,胡大一建议,以最新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目标积极治疗,对应地可能要增加药物,通过运动、饮食等多方面调控。如果没有其他疾病(如肾功能不好等)或出现不适,老年患者也应以130/80mmHg为目标调控血压,因为血压降低并不会导致脑缺血。

  胡大一提醒,目前,国内患有高血压的年轻患者非常多,与此关联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缺乏运动、大量饮酒、饮食不健康、肥胖等。其中,肥胖人群容易患有睡眠呼吸暂停,这一病症也与高血压相关。超重或肥胖者,如通过“管好嘴、迈开腿,吃动两平衡”,用3—6个月把体重下降10%,血压、血糖、甘油三酯和脂肪肝会全面好转。

  而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和心理疾病也会导致血压大起大落,这种情况下的血压不平稳,无法单靠吃降压药解决,还需要通过调控情绪“治本”。

  胡大一特别强调,对于血压值在130/80mmHg—140/90mmHg之间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建议不一定马上用药,而是采用有效控制高血压的五大处方,即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精神心理睡眠处方、戒烟限酒处方。

  “在门诊时,我们经常告诉高血压患者,吃药只占治疗的5分,其余5分还得靠自己。”应小盈说,我国是高钠饮食大国,重油重盐的餐食固然美味,但也是高血压的“罪魁祸首”。“目前,我国成人平均每日摄入10克食盐,但《指南》建议每日摄入量应低于5克,就是抹平茶勺表面的一小勺。”

  什么食物含钠盐量高?“除了烧菜时放盐,酱油也含盐;零食、外卖中都有大量钠盐。”应小盈说,《指南》提到,对于高血压患者,建议用钾盐替代钠盐,“因为低钠高钾饮食对高血压控制有积极作用,但如果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高钾血症等,应遵医嘱,我们更推荐通过天然食品补钾,如DASH(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饮食提出,日常应摄入足够蔬菜、水果、低脂(或脱脂)奶,从而维持足够的钾、镁、钙等离子的摄取,并尽量减少饮食中油脂量(特别是富含饱和脂肪酸的动物性油脂),可以有效降低血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高血压等慢病发病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高血压防治和管理工作任重道远。“要通过加大宣传,将血压从正常值到不太正常到异常的整个过程,说得更清楚透彻,让老百姓真正了解高血压的危害,加大对高血压的防治力度。”湖南省岳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研究所所长王晓岳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院长张国刚也表示,“可以通过多运动、不抽烟、控制体重等方式减少高血压的发病率。高血压是一个可防可控的疾病,只要把高血压控制到达标,其并发症发生率就会明显降低,对居民预期寿命不会有多大影响。”

  (韩松妍 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2年12月14日03版)

(责编:韩松妍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