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打通堵点推进医养结合 促进健康老龄化守护“夕阳红”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2/9/28 10:30:14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据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如何守护最美“夕阳红”?近期,国家卫健委会同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十部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推动机构深入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优化服务衔接、完善支持政策、多渠道引才育才、强化服务监管等6方面提出15条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医养结合的政策、服务、标准、人才、信息等体系,为各地加大服务供给、打通堵点绘出“路线图”。

健康管理,从重视营养平衡开始

  给60岁老年人提供“健康关爱”,为80岁老年人提供“银龄关爱”,给予100岁老年人“晚霞关爱”……老年人需要全程的健康管理服务。

  “长寿不该只是自然年龄的长寿,更是要有尊严的健康长寿。”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建业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经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但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有待提升。

  “在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也就是说,现在是以低龄化为主的老龄化。”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指出,这些低龄老年人刚退休不久,有强烈的愿望去完成人生目标、为社会贡献力量,这就需要健康的体魄作为基础。实际上,“想健康却不知如何健康”是现在大多数老年人的真实写照,这就要求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把健康关口从关注高龄老年人、失能失智老年人前移到低龄老年人。

  具体应从哪方面入手进行健康管理?多位专家指出,应从慢性病和感染性疾病入手。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系主任刘晓红介绍,常见的慢性病一般分成3类:第一类是非癌的,与代谢、血管相关的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第二类是恶性肿瘤,也就是癌症;第三类是退行性病变,例如骨关节疾病发生率几乎是100%,还有白内障、听力下降等发生的比例较高。

  “慢性病是不可治愈的,我们要做的是稳定它,维护老人身体的正常功能状态,让老人们能够做想做的事。”刘晓红强调,慢性病对于老年人而言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老年人要学会坦然面对,学会与慢性病共存。

  值得注意的是,慢性病与营养不良关系密切。由于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器官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摄取、消化和吸收食物的能力都会受到影响,发生营养不良的情况非常普遍。刘晓红介绍,多病共存的老年人可能会服用多种药物,很多药物会影响食欲。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会使代谢异常;恶性肿瘤会使身体营养素消耗增加;骨折后、外科手术后需要更多蛋白质帮助伤口愈合。“要保证老年人摄入充分的营养,重视营养平衡。”刘晓红说,例如,西北地区的老年人要注意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以免造成B族维生素缺乏;有的老年人红肉摄入较少,当心缺乏维生素D。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提醒,很多老年人吃的食物不仅单调,而且这个单调的食物以素食为主,甚至很少吃肉、有意识地放弃吃肉,结果就会造成因为优质蛋白摄入少,构成肌肉的原材料少,从而使得很多老年人肌肉的衰减加速。要强调老年人一定要在所有的食物里满足对优质蛋白的摄入。

  老年人营养不良会导致肌少症、老年人衰弱综合征、失能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如果出现体重意外减轻、食欲不振、食量明显减少、乏力、易疲劳、浮肿等现象时,也可能提示身体出现了营养不良。“很多老人觉得到65岁以上,身体瘦点甚至更瘦一点可能更安全,其实不然。现在发现,‘有钱难买老来瘦’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这会造成在你需要的时候没有能量和营养的储备,无法应对不时之需。所以我们要求老年人一定要把体重维持在不仅正常,而且比正常略高5%—10%的安全范围。”于康说。

医养结合,精准满足差异化服务需求

  走进河北省承德市高新区滨河社区老年食堂,6张餐桌收拾得干净整洁,餐桌上纸抽、湿巾、牙签、调料一应俱全。几位大爷大妈正在用餐,也有老人拎着饭盒、排队取餐。一侧桌台上,刚出锅的菜肴冒着热气,骨汤炖菜、角瓜炒蛋、菜花炒肉……荤素搭配7道菜,主食有米饭和面食,还有绿豆汤,丰盛诱人。“这儿的饭菜合口味,吃得舒坦。”85岁的郝桂凤一边打菜一边说,老伴需要经常上医院透析,子女工作忙,不指望他们来照顾。以前,自己常为买菜、做饭犯难,现在有了老年食堂可方便多了。“考虑到老年人患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较多,我们每天特意会做低糖、低脂等ABC三种营养套餐,供老人们选择。”老年食堂的厨师李学彬边盛菜边说。

  很多老人表示,最大的愿望是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就医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养老模式已逐步形成“9073”格局,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但是现在很多社区的养老服务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基于这一现实,《指导意见》将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作为首要目标,并明确了积极提供居家医疗服务和增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两项重点任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冯文猛说。

  《指导意见》突出以健康为中心,强调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通过整合预防、医疗、保健、护理、健康管理、健康促进的一体化服务,突出医养结合的综合性、连续性服务。在做实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失能、慢性病、高龄、残疾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护理服务”等创新方式,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更加便利的居家医疗服务。医养结合跨越了传统养老观念中只强调单一“养”的服务内涵,更加注重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融合,让老有所养落到实处。

  国家卫健委老龄司司长王海东表示,医养结合深受老年人的欢迎,近几年国家卫健委会同有关部门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印发《指导意见》的目的,就是破除制约医养结合发展的难点堵点,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医养结合的标准规范体系初步建立。

  近年来,国家卫健委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流程。开展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增加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组织开展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截至2021年底,全国医养签约数是2017年的6.6倍;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数较2017年增加76.7%。服务质量有效提升,将医养结合纳入全国质量工作考核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要点。连续3年开展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并列为全国“质量月”活动内容。实施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开展示范省(区、市)、示范县(市、区)和示范机构创建活动,组织医养结合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2020年以来培训4万余人。

  作为全国老龄委第一届专家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丁元竹对推进医养结合一直很关注。他指出,医养结合的需求主要在基层。要注重信息化建设,建立老年人健康和养老状况信息采集、统计分析和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议各地在落实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时要分类施策,以社区为单位对现有家庭结构、家庭关系进行分析、分类,社区要摸清家底,细看哪些家庭适合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模式,具体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方式,综合考虑每个家庭的结构、子女状况、老年人身体状况等分类施策。

  “建设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推进居家社区医养结合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丁元竹表示,挖掘家庭和社区的价值,一方面,契合我国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使老年人在熟悉的家庭和社区环境中与家人、邻里交往交流交融;另一方面,将医疗保障纳入家庭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使老年人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便利老年人及其家庭。

  为了更好服务老年人群,王海东介绍,国家卫健委将深化医养资源共建共享,合理布局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健全医养合作机制。鼓励农村地区通过毗邻建设、签约合作、两院一体等多种方式实现医养结合。加大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落实医养结合标准规范,开展医养结合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实施好医养结合示范项目,让老年人获得优质、高效、便捷的医养结合服务。

  (韩松妍 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2年09月28日03版)

  (责编:韩松妍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