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国际粮价持续高涨敲警钟 中国粮食库存充足生产有序从容应对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2/4/14 10:25:10

  受疫情冲击、资本炒作以及极端天气等诸多因素影响,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全球粮食价格持续高涨,人们对粮价未来走势本已十分担忧,再加之近期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叠加,导致全球粮食供应大幅度减少,粮食及化肥、农药价格全线飙升,给已在高位震荡的国际粮价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发布警告,在全球气候变化、区域冲突、疫情持续的多重打击下,2022年3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创下历史新高,38个国家的4400万人正在饥荒边缘徘徊。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再度引发关注。全球性的粮食危机是否会爆发?我国会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吗?面临疫情与地缘危机下的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我国应当如何应对?

多重因素叠加,国际粮价仍有可能继续走高

  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分析,粮食系统内部诸多要素相互关联的特性,使粮食安全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每一种风险都可能严重破坏系统,而这些风险的组合则可能威胁到全球粮食安全。食物价格飙升、收入减少等多重风险叠加将导致全球粮食不安全状况更加严重,影响到几乎每个国家。

  2021年起,全球食物价格尤其是粮食价格显著上升,达到自2012年以来的年度最高平均值。4月8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称,3月份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59.3,高于2月份向上修正后的141.4,全球食品价格创新高。

  樊胜根认为,本轮国际粮价上涨的原因分为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供给方面,地缘政治冲突、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农业投入成本高等,导致全球粮食供给紧张。在需求方面,能源价格飙升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生物燃料的强劲需求,是近期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此外,利率下降、货币政策宽松、大宗商品投机交易活跃、美元贬值等宏观经济因素加剧了国际粮食价格的飙升。这些因素叠加形成了粮食危机的“超级风暴”。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世界粮食价格同比上涨20.7%,创历史新高。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近期除了粮食,全球饲料原料价格也维持高位运行。其中,尿素价格在过去12个月中上涨了3倍多。

  国际谷物理事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主要小麦出口地的小麦期末库存创下9年来的最低点。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表示,俄乌局势导致两国粮食生产供应链和物流中断,再加上一些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出口限制,对全球食品生产和供应构成重大挑战。屈冬玉说,全球约50个国家和地区高度依赖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小麦供应,包括非洲、亚洲等地一些最不发达国家或低收入国家。一些欧洲和中亚国家超过50%的化肥供应依赖俄罗斯,其供应短缺可能延续到明年。

  “未来国际粮价的走势取决于地缘冲突的进展情况、主要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整变化以及全球粮食市场的供需平衡。”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表示,若地缘冲突短期内得不到缓和或控制,全球粮价还会在市场预期推动下继续走高。“总之,目前不确定性太多,国际粮价已在高位震荡,未来仍有可能继续走高。”张建平说。

  “我们已经处于粮食价格高涨的微妙局面。因此,对全球粮食体系的任何冲击,如减少国际市场的粮食供应量,都会带来价格上升的压力,尤其会对低收入的粮食进口国和弱势群体产生不利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经济学家莫妮卡·托托娃(Monika Tothova)说,展望2022/2023年度销售季节的长期前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模拟结果表明,出口短缺只能通过替代产地得到部分补偿,因为许多产地提高产量和发货量的能力可能受到高生产投入成本和作物之间竞争的限制。令人担忧的是,由此产生的供应缺口可能将全球的粮食和饲料价格推高8%—22%。如果冲突使原油价格保持在高位、两国减少全球粮食出口的时间延长至2022/2023年度之后的季节,即使替代生产国为应对更高的价格而扩大其产量,全球谷物和葵花籽市场仍将存在相当大的供应缺口,这将使粮食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基准水平。

  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现在粮价炒作成分较多,价格虚高。6月份以后,虚高的价格可能会降下来。

  目前,多国出台了措施保障粮食安全。如埃及、土耳其等国政府已经出台一揽子措施,旨在帮助民众应对快速上涨的食品价格。欧洲委员会发布声明说,粮食价格上涨也可能使欧洲低收入家庭难以获得粮食供应。欧盟委员会3月23日决定临时允许农户使用多达400万公顷的休耕地种植粮食或牧草,欧盟还将拨款5亿欧元,帮助受到俄乌冲突影响的农业生产者。同时,多国也在积极布局,从根本上保障本国粮食安全。阿联酋2021年开始启动“食品技术谷”项目,旨在开发和使用现代技术增加粮食产量。

  对此,樊胜根提出,需要采取一些举措来避免出现全球性的粮食危机。在全球层面,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呼吁各国不要采取贸易出口限制的方法,保持全世界粮食贸易的畅通,让粮食能够运出去,使各国粮食能够互通有无。当前,全世界粮食贸易供需基本平衡,但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对世界粮食市场的冲击是很大的。近段时间以来,多国限制出口、相互制裁,就引发了市场担忧。

  樊胜根建议,限制生物质能源生产对粮食市场的冲击。世界燃料市场和粮食市场之间的关联增加是最重要的结构性变化之一,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涨高以后,生物质能源的生产就会扩大,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涨幅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是生物燃料所导致的。因此,呼吁各国采取立法或是其他政治措施,斩断生物燃料的生产和能源价格之间的关系。用粮食制造生物燃料危害环境、浪费能源,最终将给全球粮食供应带来灾难性的结果。国际社会应采取共同的措施办法来限制生物质能源的生产,把粮食留给人类。

  “国际社会还应采取各种各样的粮食援助措施,针对粮食储备厚度不足的国家和人员进行保障,包括以现金转移支付为主要内容的现金援助等。”樊胜根谈到,在国家层面,现在大部分国家都开始春耕,各国要拿出支持的办法,无论是财政支持或者政策支持,让春耕春播能够正常进行,甚至比以前还要多一些。特别是非洲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应该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支持,让今年上半年的粮食有好的收成。此外,全世界粮食市场的生产、价格、库存等信息都应当要尽量畅通透明,避免出现抢购、挤兑、不理性囤积粮食的情况。

紧抓粮食安全,上涨对中国影响比较有限

  多位业内专家认为,国际粮价上涨对我国不会带来实质性影响,这与我国近年来紧抓粮食安全生产等战略息息相关。

  樊胜根分析,我国当前人口数量为14.1亿,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1.37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了470公斤,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的营养需求。我国粮食库存充足,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17%—18%的水平,特别是两大口粮——小麦和稻谷库存大体相当于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量。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表示,受疫情、地缘政治冲突影响,近期国内小麦、大豆、玉米等价格有所波动调整,但从整体看,中国粮食价格在可控空间,不同品种、不同区域的粮食价格并非大起大落,而是此消彼长的状态。但也要关注到,当前中国整个资源型农产品(主要依靠耕地生产的农作物)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去年,中国粮食进口量达到历史高点的1.62亿吨,其中最大宗的是大豆。算上大豆,中国粮食的对外依存率已达到19%;肉类对外依存度也达到9%。

  “全球粮价上涨对中国影响比较有限。”张建平说,中国目前坚定地实施18亿亩耕地红线和牢牢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的政策,在主粮方面,特别是小麦、玉米、大米等自给程度非常高。这再次印证了中国在粮食和农业问题上所坚持的基本政策是非常正确的。

  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两个核心问题。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2022年“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可以说,只有稳住国内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这个基本盘,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战略安全。

  面对国际粮价高企和粮食供应可能短缺的危机,中国早已未雨绸缪,并将从容应对危机。

  “未来我们仍会把农业作为重中之重,坚守两条红线。同时,也会加快种子种业的科技投入,加快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和集约化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的发展效率来保障粮食安全。”张建平说。

  由于受地缘政治冲突、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等多重风险因素交织叠加影响,今年我国粮食价格可能整体会有所上涨。

  李国祥分析指出,近几年我国种粮成本在不断提高,农民种粮收益较低,有的甚至亏损,粮价需要合理回归。他建议,下一步仍要把国内粮食生产抓好,同时要适当做好价格调控,发挥好预期引导。此外,还要加强舆论引导,严厉打击哄抬物价行为。

  樊胜根表示,当前应当特别关注小农和低收入家庭等弱势群体,并采取措施确保他们的生计不受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而从长远来看,重要的是转向更具可持续性和弹性的粮食系统,以应对突然和持续的粮食价格上涨,并抵消其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建议继续加大对农田和畜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推进农业技术研究,应对气候冲击,加强农业食品风险管理平台,为农民提供农业信贷、灾害保险等金融支持。此外,还需要通过加强与主要粮食生产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伙伴关系,丰富进口来源地,优化国内供给结构及重点粮食和食品进口结构,让居民膳食更健康。

  张红宇表示,当前疫情还在持续、全球经济动荡、外部环境趋于复杂,中国应坚持“以我为主”的粮食安全观,中国资源解决中国问题,中国供给解决中国需求问题。具体可从六方面做文章:

  一是资源。聚焦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潜力。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实至名归,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实施盐碱地改造。

  二是制度。坚持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土地“三权分置”要进一步付诸实践。

  三是科技。要以玉米和大豆的单产为突破口,通过生物技术推动种业振兴,提高大豆自给率,保证玉米稳产高产。推动装备技术、农业机械发展,发展农业绿色技术。

  四是政策。要让种粮农民有合理收益,给农民补贴,价格政策要弥补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给农民造成的损失,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推动农业保险创新。

  五是经营方式。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区域化、集约化。

  六是贸易格局。无论国际如何风云变幻,中国要坚持对外开放,与时俱进改革贸易方式,培养全球领军的农业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韩松妍 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2年04月14日01版)

  (责编:韩松妍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