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产学研有机结合 贵州食用菌产业真香!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1/8/26 18:01:37

  自2016年以来,贵州省种植食用菌规模连续两年实现翻番,从食用菌生产的弱小省份晋升到全国食用菌年产量50万吨以上的第二梯队。贵州食用菌产业是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一个典型,也是促进产销对接、扩大地方生产产值、助力贵州脱贫攻坚的一个成功缩影。

解难增效,调动“主力军”助企发展  

  2019年3月,贵州大学先后整合资金1000余万元,正式组建成立贵州大学食用菌研究院,下设6个专业研究团队,配套食用菌研究与开发相关设施设备,为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持续推动贵州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

  2020年2月,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分别带领食用菌团队赴平塘县、水城县、晴隆县、贞丰县、沿河县、石阡县、余庆县、榕江县、纳雍县等地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指导当地春耕备耕和产业发展。

  获国家地理标识产品保护的“织金竹荪”——红托竹荪致灾性病害“黄水病”,多年来连作区域病害发病率高达50%以上,甚至导致部分地区绝收,经济损失巨大,严重制约着该地区产业的发展。红托竹荪是珍稀的食药两用菌,实验结果未知、实验菌株缺乏、科研人员人手不足,贵州大学食用菌病害研究团队面临诸多难关。面对难题,食用菌病害研究团队成员之一的田风华,自告奋勇带领团队奔赴地方解决难题。

徐彦军教授指导当地群众栽培香菇(贵州大学供图)

  田风华自2019年入职贵州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植物病理教研室时便负责红托竹荪病害的研究。在贵州省食用菌各专班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田风华带领团队先后赴贵州省20多个县区进行病害调研工作,通过一个周期的大面积病害调查分析,首次明确了红托竹荪黄水病的发病原因——由真菌引起的侵染性病害。明确病因后,研究组历经6个月,积极开展绿色防控,规范化栽培管理、优化用药配组、精准防治,帮助各地区成功遏制“黄水病”暴发,分别在毕节市纳雍县寨乐镇、羊场乡、锅圈岩乡、董地镇和乐治镇等地设施化栽培,在化作乡、张家湾镇、勺窝镇和雍熙镇等地林下种植区进行了示范应用1500余万棒,带动了周边区域农户参与种植生产,促进了贫困户受益增收。

  田风华感慨道:“红托竹荪黄水病已经困扰种植户20余年,农户以及企业对病害的有效防治都有迫切期望和严重焦虑。从病虫防害的视野、从竹荪产业扶贫的角度来看贵州大学红托竹荪病害研究,是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一个典型,也是促进产销对接、扩大地方生产产值、助力贵州脱贫攻坚的一个成功缩影。”

校企合作,助推“强省富民”菌业大计

  几年来,贵州大学食用菌研究院与贵州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务川县安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贵州永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贵州省内外20多家企业紧密开展产学研合作,在遵义市道真县上坝乡、务川县黄龙镇等地建立大宗食用菌高效生产示范基地。

  “永兴农业从最初只有几万棒食用菌种植的规模,发展到拥有年产500万棒的菌棒厂和周年出菇的示范基地。”食用菌产业团队的领军者徐彦军教授说,“2013年至今,我们对黔南州三都县食用菌产业进行技术帮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周边12家合作社500多户贫困户共同发展,企业也先后成为了县、州、省级扶贫龙头企业。”

  除了与三都县开展产学研合作,徐彦军带领的团队从2011年开始就在铜仁市印江县推广“食用菌胶囊菌种接种”“菌棒开放式接种”等技术,经过多年实践,印江县8个乡镇已建立生产基地13个,各基地累计总产值达9.09亿元,实现利润4.95亿元,提供了2100多个工作岗位。

  目前,贵州大学食用菌团队与企业合作建设食用菌示范基地28个,共生产菌棒1786万棒(瓶),产值达5957万元,带动农户599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蘑菇产业香不香,就要看种植户的腰包鼓不鼓。”徐彦军相信,经过两年发展,贵州一定会成为全国食用菌强省。

稳果育才,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贵州大学食用菌研究院在开展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的过程中尽锐出战,累计对贵州全省22个区县培训1万余人次,帮扶食用菌种植基地28个,提供就业岗位1748人。按照贵州省统一部署,在重点工作县印江县、织金县、道真县和三都县开展了大量工作,技术支持印江县种植食用菌8800万棒,产值5.28亿元;培育出的优良竹荪菌株织金竹荪1号、2号在织金县种植竹荪1.02万亩,产值5.6亿元,覆盖贫困人口1.12万余人,直接带动6000余人脱贫致富。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贵州大学12个服务农村产业革命专班在贵州省建立示范基地70余个,培训农民及技术人员5万余人次,辐射带动10万余农户脱贫致富,累计新增农业产值近71亿元,辐射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和20个极贫乡(镇)。2019年,贵州大学对贵阳市、遵义市和安顺市进行了菌物资源普查、创新及利用工作,培训普查技术骨干81人,科普知识345人。

  人才的培育,实际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指导。截至今年7月,贵州大学食用菌团队编制了《贵州省“十三五”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规划》《贵州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2018—2022年)》等省级规划,参编了《贵州省发展食用菌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2)》等食用菌产业发展纲领性文件,拟定了贵州省“14+2”深度贫困县食用菌产业布局,审定了《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路径研究》并提出修改建议,编写《食用菌栽培技术》农民读本,培育造就新型职业农民。

  如今,贵州大学食用菌研究院共有13位教授、23位博士,虽然,食用菌科研人员仍然十分缺乏,但哪里有技术困难和需求,哪里就有贵州大学食用菌专业研究团队的身影和回应。解决食用菌产业的大发展与各地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矛盾,如何扎实推进专业人才培养、保障贵州省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今年8月1日,贵州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胡忠雄率调研组到贵州大学调研食用菌产业发展时,对贵州大学推进食用菌产、学、研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相关工作有部署、有举措、有亮点、有成效。

  宋宝安在谈及下一步工作计划时表示,贵州大学食用菌团队将继续积极履职贵州省食用菌专班的工作,通过乡村振兴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支撑服务职责,各团队各小组成员深入到生产一线,为企业和基地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搭建国家级或省级食用菌产业协同创新平台,通过科技项目实施、对外交流合作等,培养或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好食用菌研究院,为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培养“懂技术、干得好”的实操性人才,充实农技推广队伍和企业技术骨干队伍,助力贵州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

  (梁洪鸣  车宗怿  康端)

  《中国食品报》(2021年08月26日01版)

(责编:连荷)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