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
本报讯 (记者王小萱)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佳惠集团董事长李小红在“关于持续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产地基础设施建设破解脱贫后时代产业可持续发展核心瓶颈的建议”中分析认为,产地设施短板对脱贫后时代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
李小红表示,目前欠发达地区农产品产地流通基础设施严重匮乏。脱贫不等于产业价值链基础设施“脱贫到位”,供应链关键环节的基础设施长期缺失,正是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重要原因。没有完善的产地农产品基础冷链设施、没有基于国际贸易标准的质量分级设施作为基础支撑,就不可能有农产品的“最先一公里”,就不可能有农产品可持续供应链与价值链。
造成农产品产地基础设施短板的原因,李小红分析认为,一是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公益性的认识不到位。产地仓储、农产品批发等流通基础设施是农产品能够顺畅出山的“高速公路”,大部分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特性。它们不是用来自我服务,而是为一定范围内的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可带动一个区域的农业产业发展,具有广泛的公益性。
二是对脱贫地区建设资金支持力度不到位。脱贫地区企业在人员、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等方面远远不如发达地区,再加之自身底子薄、基础差,基本以保企业、稳就业过日子;地方财政也是“吃饭”财政,造成在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少,短板问题尤为突出。
三是对农业价值链、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治理水平不到位。在国家层面的管理上,农业生产归农业农村部管,农产品流通归商务部管,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归发改委管,以公共服务职能为导向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谁来建、如何建”等具体问题却没有落到实处。导致在农产品采收入库“最先一公里”上,基础设施薄弱、数量不足、果蔬产品损耗大等问题突出。
李小红建议,坚持持续发展的战略,将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家(政府)工程,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坚持持续突破的举措,优先在脱贫地区开展试点,试点范围在农产品集中产区,以具备初级加工和保鲜储存功能的农产品产地仓、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坚持持续共治的机制,建设资金由政府投入为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给予补贴50%,其余部分政府提供低息贷款途径,试点交由市场主体营运。
《中国食品报》(2021年03月08日04版)
(责编:王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