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建立大公共卫生体系 应对后疫情食安持久战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0/5/7 10:04:50

本报记者  袁国凤

  “疫情让人们真正认识到生物危害的重要性,公共卫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建立人人参与的大公共卫生体系势在必行,而食品安全也是公共卫生战线的战场,而且是持久战的阵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刘秀梅研究员说。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打破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深刻影响。近日,沃尔玛食品安全协作中心平台举办线上交流活动,邀请刘秀梅就公共卫生基础和能力的重要性、公共卫生学科建设、大公共卫生理念的倡导、食品安全与卫生及食品行业应采取的措施等,与行业人士在线探讨交流。

树立大公共卫生理念

  根据最新信息,未来新冠病毒很可能与人类长期共存,因此人类不能小觑这些微生物,需大家一起参与到大公共卫生领域当中。

  刘秀梅表示,公共卫生和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都密切相关,是关系到一国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包括对重大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预防、监控和治疗;对食品、药品、环境卫生的监管;以及相关的卫生宣传、健康教育、免疫接种等,最终的目的是大众健康。

  刘秀梅介绍,无论是新冠病毒,还是致病菌,都属于卫生微生物学范畴。卫生微生物学,就是专门研究微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影响人类的健康,研究消除其危害的对策的科学。卫生微生物学要研究病原结构、特性,以及致病机理,包括相关的食源性疾病、水源性疾病等,并且还要研究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无处不在的微生物影响人群健康,因此也要研究微生物生态学,即它们在什么环境下适合生长、生存、繁殖,怎样传播疾病,涉及到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职业卫生。

  她进一步介绍,食源性疾病跟水源性疾病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任何食品的加工制作都要用到水,包括清洗等,所以水源性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非常重要。而食源性、水源性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在食品安全领域,目前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29921)中,对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大肠埃希氏菌,以及阪崎克罗诺菌六种致病菌都有严格的要求和限量规定。

  关于病毒,很多食源性病毒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如甲肝病毒污染毛蚶引起的食源性暴发事件,诺如病毒对桶装水的污染等。

  真菌毒素也是食品安全领域中重点控制目标,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1)国家标准。而产生真菌毒素的产毒真菌属微生物范畴。因为这些生物不断地在适应环境、发生遗传变异,包括可能产生耐药性的风险。因此,要做好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对相关重要的病原体要进行深入研究。勤洗手,不仅是防控新冠疫情的有效措施,也是食品安全长期倡导的良好卫生习惯。洗手,除了洗掉灰尘、杂物,最主要的是清除看不见的微小有害病原体,比如细菌、病毒。要遵守“七步洗手法”,“手护”健康。

  “通过这次疫情,我们更要清醒地意识到公共卫生是一个大卫生概念。很多事情是相辅相成的,保证个人卫生与公共环境的卫生,对整个社会、整个人群和人类都非常重要。”刘秀梅强调。

五方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无论是公共卫生事件,还是食源性疾病事件,这些微小的生物在历史的进程中频频登场。新冠肺炎大流行,无论从国家还是全球,都已经上升到生物安全甚至是国家安全的高度。

  针对这次疫情,刘秀梅指出,目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建设存在极大的不足,2018年,我国普通高校有2663所,但能够培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本科的院校仅有97所。全国疾控中心的人员数和专业技术人员数相比2004年SARS暴发后的初期降低了10.5%和12.2%。相对于人民对生活水平的需求和寿命在不断地提高,国家疾控中心和疾控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队伍反而缩减。这对保证大众的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刘秀梅认为,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应从五个方面加强建设。第一是重视并提高预防医学的地位,特别呼吁要重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或与之相当的预防医学国家机构。要做到“预防为主”,改善14亿国人的健康状况,提高饮食和环境等方方面面的生活品质,预防医学的基础研究和政策研究都极为重要;第二是改革公共卫生体制,要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疾控系统;第三是要加强公共卫生学科建设,无论是高校、专科、在职教育,应广泛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第四是要培养全科公卫人才,对传染病、大卫生、社区防疫都应该懂一些;第五是认真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强全民素质教育和公共卫生意识。

  同时,刘秀梅提到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几个与公共卫生密切相关的提案。比如关于生物安全法草案,二审稿明确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建立健全国家生物安全领导体制;突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就完善监测、预警、报告、溯源等制度,进一步加强人类遗传资源与生物资源管理,提高应对生物安全风险的能力等作出规定。关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草案,其突出强调要切实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外,还有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环境卫生治理。另外关于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这些都与疫情防控新理念和发展诉求息息相关,也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对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法治工作的高瞻远瞩。

食品安全是公共卫生持久战阵地

  “食品安全,其专业内涵就是食品卫生。因此,食品安全也是公共卫生战线的战场,而且是持久战的阵地。”刘秀梅说。保障食品安全既是政府的职责,也是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共同义务,社会共治寓意深远。

  刘秀梅认为,这次疫情使人们真正认识到生物危害的严重性。在食品安全方面,多年来,社会上更多关注的是化学物的危害,极大地忽视了生物污染。如今大家切身感受到了生物污染致病的高风险,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主要就是致病菌、病毒等生物性危害。在新冠疫情这场战斗中积累的防控经验,应该很好地总结并适当应用到食品安全领域。

  刘秀梅强调,食品的生产、加工和经营者首先要做到认知责任,依法履职。因此,严格执行法律和国家标准是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的大原则,即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实施《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认真执行良好卫生规范(GHP)和HACCP控制体系,特别要强化微生物过程控制的科学体系。同时,食品安全的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做熟、保持食品的安全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等“五大要点”要熟记于心。

  对于复工食品企业的防控措施,刘秀梅认为,新冠病毒还需要不断地认识以及研究如何控制它,需要基于更多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作为一个总体的微生物防控,基本原则是一样的。但当发现新的食源性生物问题时,要针对特定的病原进行特定的风险评估,以及研究采取什么样的防控措施。一定是针对病原本身的特性来研究合适的、有效的控制措施,并且要在生产过程中反复验证,并进行监测和调整。

  对食品行业关切的“防疫”要求,刘秀梅回答,“从科学上来讲,防疫和食品安全控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是不同的对象。防疫主要是控制重要的病原、保护人群,降低引发疫情的风险。而食品安全的关注对象是原料、工艺、包装等。对某些高危行业,在执行食品生产经营规范时,要注意现有管理措施是否存在可能产生风险的漏洞。在确保生产安全的食品时,也要注意如何保护摄入人群”。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