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刘 彤
国庆中秋双节将至,食品消费市场再度迎来传统旺季。然而,今年的消费图景已悄然生变:在物质丰裕的背景下,消费者不再仅仅满足于口腹之欲,而是愈发追求美食背后的情感连接与文化认同。这一深刻转变,正呼唤食品产业超越传统供给逻辑,深入挖掘食品消费的情绪价值,以创新模式激活消费新动能。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与生活方式的转变,消费者对于食品的需求早已不再局限于“吃饱”“吃好”的功能性诉求,越来越多的人在消费过程中开始注重“情绪价值”的满足。从“治愈系”甜品到“怀旧风”零食,从“仪式感”饮品到“国潮”包装,食品不再只是能量的补给,更成为情绪表达与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这一趋势正推动着食品产业走向“感性消费”与“文化体验”的新时代。
情绪价值正在成为消费决策的重要引擎。“快乐水”“安慰零食”“一口回到童年”……这些网络热词的背后,是消费者对食品所承载情绪意义的再发现。现代人在面对职场压力、人际焦虑和生活节奏加快等多重压力时,食品消费往往成为一种自我调节的出口。在这种心理驱动下,具备慰藉、放松、激励等情绪属性的食品更容易受到欢迎。不仅如此,情绪价值也直接影响着品牌的形象塑造与用户黏性。例如,喜茶、元气森林等品牌正是通过传递“年轻”“潮流”“自由”的情绪标签,精准击中了新一代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创新消费场景赋能品牌新价值。当代食品消费已由“场景化”逐渐演化为“情境化”,即食品不再孤立地存在,而是与消费者的情绪体验、社交互动乃至生活仪式深度融合。企业通过打造特色场景和沉浸式体验,不仅提升了品牌的辨识度,也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出文化与情感的共鸣。比如,越来越多的咖啡馆和烘焙店引入“城市书房”“音乐角落”“宠物友好空间”等情绪场景,不仅延长了用户的停留时间,也提升了复购率和品牌好感度。而像“围炉煮茶”“夜间露营餐车”等新兴消费模式,则成功地把饮食行为转化为社交体验与精神慰藉,为食品消费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从“物质供给”到“情绪共创”,企业需思维升级。面对情绪消费的浪潮,食品企业亟须从“物质提供者”向“情绪连接者”角色转变。这不仅需要产品本身的品质保障和创新升级,更需要在品牌建设、营销传播、服务设计等维度上实现全面的情绪触达。首先,在产品开发上,应更注重情绪化元素的融入,如包装设计的视觉冲击、风味命名的情感联想、联名合作的文化共鸣等。其次,在营销策略上,应以故事化叙事为核心,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引导用户参与品牌内容的共创,形成良好的互动生态。最后,在服务模式上,可以尝试数字化定制、AI推荐、情绪互动等科技手段,提升用户的专属体验感和满意度。
情绪价值将重塑食品产业新格局。深挖食品的情绪价值,不仅是一次商业策略的更新,更是对消费心理与文化趋势的深刻回应。在这个“悦己”成为主流的时代,谁能更好地理解消费者内心的情绪需求,谁就有机会在未来食品产业中掌握主动权。食品不只是满足味蕾的存在,更是连接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重要媒介。以情绪为引,以创新为核,未来食品消费模式的革新,才刚刚开始。
在这个国庆中秋双节,我们期待看到更多食品企业以文化为魂、以创新为翼,不仅满足消费者的味蕾,更温暖他们的心灵,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出新蓝海,为推动消费增长与产业升级注入持久动力。
《中国食品报》(2025年09月16日01版)
( 责编:袁国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