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高娇娣)截至202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比2020年增加了2800万亩;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了34%;森林食物年产量超过2亿吨,成为第三大重要农产品……在国新办日前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一项项自然资源领域的数据密集“出炉”,彰显我国经济活力与韧性。
“我们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其中,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新疆等省(区)耕地面积均超过了1亿亩,耕地的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逐步形成。”自然资源部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关志鸥在会上表示,近年来,自然资源部持续开展土地、海洋、水、森林等九类自然资源的调查监测工作,动态掌握了各类资源的状况。
关志鸥表示,全国水资源总量达3.11万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8679.2亿立方米。全国林地、草地、湿地、沙化土地面积分别达到42.53亿亩、39.12亿亩、8.34亿亩、25.09亿亩。
“森林是巨大的‘粮库’,我国森林食物年产量超过2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第三大重要农产品,仅油茶种植就达到7500万亩,茶油年产量超过了100万吨,这些丰富充实了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油罐子’。”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刘国洪介绍。
“森林蓄积量达到209.88亿立方米,我们提前实现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2030年目标。”关志鸥介绍,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5.09%,比2020年提高了约2个百分点,我国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
刘国洪介绍,林草产业正由发挥森林的生态效应为主向发挥多重效益为主转变,生态惠民利民更加凸显。在增收就业方面,2024年全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超过了10万亿元,带动了6000多万人就业增收,浙江安吉的竹子产业创造了192亿元的产值,带动了当地近4万竹农增收。
“202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比‘十三五’末增长了3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8%,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力量。”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介绍,202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万亿元,海运出口额达27.5万亿元。我国已成为海洋产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拥有全部15个主要海洋产业,且规模大、势头好,蓝色粮仓建设成效显著。全潜式深远海养殖“深蓝一号”,大型养殖工船“国信一号”交付使用,全球首座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持续稳定运行。蓝色经济已经成为合作共赢的新领域,我国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蓝色经济合作协议,建立了30多个区域或双多边合作中心,实施了100余项“小而美”的务实合作项目,与东南亚国家开展的海藻综合利用项目,为当地老百姓减贫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食品报》(2025年09月12日02版)
( 责编:杨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