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五大方向推进,端稳国民“肉盘子” ——访中国肉类协会副会长高观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5/8/19 15:50:03

本报记者  周  岩

  去年,我国肉类总产量达到9780万吨,较2020年的7748万吨增长26.2%,今年上半年同比增加2.8%,再创历史新高。”中国肉类协会副会长高观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用一组直观的数据勾勒出“十四五”肉类产业的亮眼成绩单。高观表示,经过“十四五”的攻坚克难,我国肉类产业已迈上新台阶,“未来5年将是肉类行业夯实现代化基础的关键期,需通过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和产业链协同实现高质量发展,继续将国民‘肉盘子’托稳端好。”

质量和竞争力实现双提升

  “‘十四五’期间,我国肉类行业供应结构明显改善,品质保障逐步增强,市场价格基本稳定,肉类出口量大幅增加。”高观指出,去年,我国猪肉产量占比59%,比2020年增长了5个百分点,战胜了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双疫情”的冲击,恢复到正常供应水平;牛羊禽肉产量占比超过40%,各类肉制品更加丰富,供需适配度进一步提升。

  国民“肉盘子”安全稳定还依托于质量安全的持续向好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显著增强。高观提到,“十四五”期间,行业质量管控水平显著提升,肉与肉制品抽检合格率从2020年的98.68%稳步上升至去年的99.13%,今年上半年进一步达到99.32%。市场价格也告别了“大起大落”,进入“可控波动”的平稳区间,有效保障了民生需求。此外,去年肉类出口量达63.5万吨,较2020年实现翻倍增长,今年上半年同比增幅仍保持35%的高位。其中,禽肉出口表现尤为突出,占出口总量的82%,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增长点。

  “从全球格局看,我国在猪肉和羊肉生产领域具有明显优势。”高观指出,去年我国猪肉产量全球占比44.4%(5706万吨)、羊肉占比30.7%(518万吨),两项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禽肉产量2660万吨、全球占比18.8%,同样位列第一。但牛肉产量779万吨、全球占比10.5%,暂居第三,2024年进口量达287万吨,占肉类总进口量的43%,显示出该领域仍存在发展短板。

  与此同时,在逆全球化趋势下,国内畜禽种业加速突破技术瓶颈,实现自主可控。例如,国产白羽肉鸡品种市场占有率已达28%,并出口至巴基斯坦、坦桑尼亚等国,有效缓解了种源“卡脖子”问题。同时,黄羽肉鸡龙头企业联合推动中华土鸡产业振兴计划,进一步巩固了国产肉鸡的竞争优势。

  “然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全球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多,我国肉类行业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需应对更多挑战。”在肯定了成就的同时,高观进一步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肉类行业需重点防范动物疫病、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地缘冲突等风险,确保生产经营稳定运行,中国肉类协会将积极推动行业自律,加强国际合作,引导企业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推动全产业链增值增效

  高观表示,“十五五”期间,肉类行业将围绕新发展理念,在政策支持和产业布局上重点推进五大方向的调整,以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同时注重全国性规划与地方特色产业的协同发展。

  “创新”提升效率。重点支持屠宰、分割、包装等环节的智能装备应用,如智能切割机、无菌包装设备、温度监测系统等,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污染风险。通过传统产业的数智化改造,实现技术升级与降本增效。

  “协调”减少内耗。通过价格监管、产能调控等公平竞争政策,避免恶性竞争,鼓励企业通过差异化产品提升附加值。推动产业链纵向整合,促进龙头企业向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延伸,降低供应链风险。优化区域布局,协调产销关系,实现合理分工,例如,一二线城市等重点销区依托冷链优势发展高端冷鲜肉和便利肉制品;主产区及三四线城市聚焦屠宰加工业,推动基础原料标准化发展。

  “绿色”带动转型。加强食品安全与环保监管,推广绿色技术应用,如减少农兽药残留、推行节能减排技术、完善肉类冷链物流和全程追溯体系。通过绿色认证和动物福利标准,打造环境友好、可持续的肉类产业链。

  “开放”促进变革。优化肉类进口结构,平衡国内供需;简化出口流程,支持企业在东南亚、东欧等地区设立加工基地,规避贸易壁垒,贴近消费市场。同时,推动切割机、包装设备等配套产业拓展海外市场。

  “共享”凝聚力量。构建产业链共享平台,整合技术创新、区域协调、绿色转型等资源,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

  “在平衡地方特色产业与全国性规划的关系上,需依托共享平台,将地方特色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通过数智化技术实现个性化、定制化供应。”在高观看来,全国性规划为地方特色产业提供公共服务基础,而地方实践则反哺全国规划落地。通过“政策协同、平台对接、利益共享”机制,有助于实现国家整体利益与地方发展活力的最大化。

  高观说,中国肉类协会在“十四五”期间已开展两项重要工作:一是成立专业公司,为肉类企业数智化转型提供技术服务;二是启动“全国肉类(中南区)产销对接数字化平台”项目,联合地方协会推动特色肉制品与全国市场对接,“相关工作正稳步推进,未来将进一步深化数字化转型对养殖、加工、冷链等环节的深远影响。”

多措并举布局“十五五”

  “‘十五五’时期将是我国肉类行业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关键阶段。”高观指出,预计肉类供应总量稳定在1亿吨以上,供应结构持续优化,产品质量显著提升,市场价格保持稳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值得关注的是,冷鲜小包装分割肉、肉类预制菜、高端肉制品、休闲肉制品、针对特定人群的功能性肉制品、应急保障用肉类食品等细分领域或将成为发展重点。

  高观提到,协会将探索“四在线”(交易、结算、监管、信息)新模式,逐步构建全国性高效产销对接体系,还将与天津东疆港等机构合作建设进口肉类冷链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冷链物流实现标准化、智能化、低碳化升级,促进国内外产业链协同发展。“通过这些举措,我国肉类行业将逐步建立起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高观表示。

  “在‘十五五’规划关键时期,为推动肉类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议采取系统性推进策略。”高观表示,首要任务是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全面实施畜禽定点屠宰管理制度,制定覆盖主要品种的质量规范,通过提高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显著提升优质肉类供给比例。此外,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支持建设现代化肉类加工厂和产业集群,推进技术集成与装备升级,重点发展畜禽资源精深加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产业数字化转型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路径。高观认为,应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一体化经营模式,打破传统产业分割状态,实现智慧养殖、智能制造、智慧营销全链条协同发展,有效降低运营成本。绿色发展理念需要贯穿产业链各环节,推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模式保障源头安全,实施绿色制造减少加工环节资源浪费,发展绿色包装和冷链物流降低流通损耗。

  开放合作方面,高观特别提到,要通过产业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建立基于进出口调节的供需平衡机制,有效应对市场波动。行业治理体系创新同样重要,需构建社会共治平台,发挥行业协会桥梁作用,配合政府部门完善监管体系,优化市场服务体系,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这些措施协同实施,将推动肉类行业建立更安全、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观表示,通过质量提升、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和治理创新等多维度改革,不仅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也能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为我国肉类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食品报》(2025年08月19日01版)

  ( 责编:高娇娣)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