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黑龙江五大连池市:设施农业产菜又“产景”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5/8/8 11:57:46

本报记者  高  伟  通讯员  董  佳  吕启航

  清晨的阳光透过塑料薄膜,洒在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龙镇东方红村的蔬菜大棚里。农户孙香芝弯腰拨开翠绿的瓜叶,指尖拂过饱满的香瓜,粗糙的手掌与圆润的瓜皮相触,脸上漾开满足的笑意。“以前在外打零工,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家里老人孩子都顾不上。现在好了,大棚就在村口,既能拿分红,干活一天还能挣120块,日子踏实多了!”

  东方红村的蔬菜大棚,是五大连池市设施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这个由组织部、老促会、乡村振兴服务中心联合扶持的重点项目,不仅让60多户农户年年拿到分红,更带动1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以前是政府给补贴,现在咱们靠大棚自己‘造血’,腰杆都直了!”村书记周兆亮的话道出了关键。这样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项目启动时,村民们曾犯嘀咕:“祖祖辈辈种大田,搞这些‘洋玩意儿’能成?”镇村干部挨家挨户解读方案,技术员三伏天蹲在棚里测温度、教技术,从控温控水到田间管理,手把手带村民入门。如今,曾经的“观望者”成了“实践者”,大棚里的香瓜、西瓜成了远近闻名的“金疙瘩”。

  在五大连池市,从市级统筹到镇村落实,一张“政策保障网”层层织密。市级领导挂乡联村,驻村工作队扎根一线,形成“上下一起抓、一抓到底”的工作体系。政策落实上,出台乡村振兴优惠政策涵盖9大类24小项,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通过多种方式精准识别帮扶对象。在具体项目中,如东方红村大棚项目,由镇党委牵头整合多方资源,采用“租金+分红+就业”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保障格局。

  在五大连池市,设施农业早已跳出“种菜卖菜”的单一模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鸿龙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矿泉十里香香瓜、黄瓤小西瓜等几十个品种挂满枝头。合作社坚持少用化肥、多用有机肥,自制酵素、收集农家肥培育作物,产品因口感出众走进市内大型超市。除了鲜果蔬,他们还开发出油豆角丝、土豆干等干菜系列,让“四季鲜”变成“四季赚”。城南农业生态示范园区里,33栋棚室既产菜又“产景”。这里不仅种植黄瓜、西红柿等家常菜,还开辟采摘区、观光道,游客可体验农事、选购鲜菜,年接待量超万人次。“6月末到10月,周末来采摘的市民特别多,光门票和果蔬销售就能增收不少。”园区负责人笑着说,这里已成为集种植、示范、观光、销售于一体的综合体。新发镇青山村的42栋大棚由村集体自主经营,2024年,这些大棚不仅产出16吨果蔬,还为周边村屯提供10多个长期岗位,年均产值达8.6万元。“自己的地自己管,赚了钱大家分,劲头更足了!”村民们的话里满是自豪。

  从东方红村大棚里的瓜果飘香,到各园区的多元发展,五大连池市设施农业正以蓬勃之势赋能乡村振兴。未来,五大连池市将继续积极落实政策扶持、拓宽销售渠道、推进科学经营,让这片黑土地上的“棚室经济”结出更多硕果,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动人画卷,让乡村振兴的乐章在五大连池市持续奏响。

 

《中国食品报》(2025年08月08日01版)

  ( 责编:罗 晨)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