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 晨
为推动全球农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构建更加安全稳定的粮食体系,日前,由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清华大学和中国银行共同主办,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清华大学全球贸易与产业竞争力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四届国际农产品市场与贸易论坛在北京举办。与会嘉宾认为,我国农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坚定开放姿态融入全球体系,当下国际农产品市场与贸易面临挑战,全球应深化对话、凝聚共识、协调行动、打破壁垒、共享机遇,协力构建更富韧性、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与贸易新秩序。
市场与贸易韧性较强
国际农产品供应总体乐观
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郭娜英用“风险”“韧性”“合作”3个关键词分享观点。她认为,极端天气频发、贸易政策多变、地缘冲突影响外溢、生物燃料政策联动等传统与非传统威胁交织,给国际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带来了诸多不稳定不确定性风险。虽然面临多重风险挑战,国际农产品市场与贸易依然表现出较强韧性,国际农产品供应总体乐观,价格涨跌相对温和,进出口市场趋于多元化。破解当前有增无减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应对,加强政策沟通协调,共同维护公平正义、开放合作的市场环境;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共同培育国际农业贸易发展新动能;加强国际分工协作,共同维护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
多位与会嘉宾表示,面对当下的复杂局面,深化对话、凝聚共识、协调行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各方需打破壁垒、共享机遇,协力构建更富韧性、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与贸易新秩序。
呼吁全球携手
促进农业及农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全球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贸易国,是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深度参与者。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农业贸易自由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产品贸易规模稳定增长,对保障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国际经贸合作和互利共赢,维护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论坛上,多位嘉宾分享了在农产品市场与贸易等领域的相关经验,并呼吁全球协作,在各自领域为农业贸易贡献力量。
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表示,清华大学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深化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与知识共享,建设高水平农业发展与全球治理新型智库平台,并持续培养兼具全球视野与乡土情怀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促进全球农业及农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贡献清华力量。
中国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负责人郑宏祎表示,中国银行将持续发挥外汇外贸领域专业优势,当好金融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为维护国际农产品市场稳定、强化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推动农业国际贸易与合作贡献力量。
据统计,过去20年,粮食国际海运量累计增幅达137%,预计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26年全球粮食海运量有望达到6.47亿吨。面对全球粮食贸易的旺盛需求,各方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同构建安全、高效、经济、绿色、可持续的粮食运输供应链,对全球粮食贸易产业的长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中远海运散货运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国栋介绍,国际航运业是国际商品贸易的生命线,全球约90%的货物贸易运输通过航运来实现,在全球航运体系当中,集装箱、干散货、液态散货及特种船运输是其中4种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在农产品领域,干散货船具有适货性强、运输成本低、航线船期灵活等特点,因此成为国际粮食运输的主力船型。其中巴拿马型船、大灵便型船和小灵便型船承运粮食的比例分别为47%、30%和22%。他表示,当前国际干散货运输面临运价周期波动、地缘政治冲击以及减碳进程加速三大挑战,“希望全球合作伙伴携手,共同助力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效率和韧性持续提升。”
在主旨演讲环节,商务部原副部长钱克明回顾了过去20年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特点——出口以水果、蔬菜、水产品和加工产品为主,“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加上一些资本密集型的产品。”相比其他制造业产品,农产品出口的全球份额比较低,竞争力不足。他进一步介绍,当前,全球化进入深度调整期,根据有关机构对农产品贸易变化的预测,未来5—10年,我国对粮棉油、糖菜肉等大宗农产品的需求将有升有降。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志凯表示,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他认为,无论当前还是未来,都要从全球地缘冲突、关税战、贸易战以及人工智能演进等视角研判全球农产品贸易面临的挑战。对此,他建议,制定“国际农产品安全指数”,从生产、研发、贸易、储存、运输等多维度评判农产品的安全性。
在专题讨论环节,嘉宾们提出,面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对全球农产品贸易带来的影响,应从提升生产率和生产韧性,利用农产品期货、保险等工具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提升系统性风险管控能力和预期管理能力,数据共享,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加以应对。
在论坛上,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任彭廷军发布《2025年上半年国际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形势及下半年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以来,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地缘冲突加剧、贸易政策反复多变等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与贸易承压前行。
一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需求疲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调低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创下2008年以来最低水平(除衰退年份)。消费者对未来经济预期悲观,消费意愿下降,贸易需求疲软。世界银行预计今年全球贸易增速将从去年的3.4%放缓至1.8%,创下近10年新低。
二是地缘冲突加剧和贸易政策反复,扰乱国际农产品市场贸易秩序。地缘冲突干扰了运输通道,迫使船只改道绕行,航运成本激增,物流时间延长,运输效率大幅下降,贸易成本明显上升。关税工具化、武器化推高了全球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成本,对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造成破坏。同时关税政策是取消还是扩大存在高度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企业规划长期投资或签署贸易合同的难度,迫使贸易伙伴不得不调整进出口市场,重构贸易格局。
三是全球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供需总体宽松。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国际机构预测,除食糖外,全球主要农产品产量预计均将增长,其中大米、玉米、高粱和油籽产量将创下历史新高。今年,全球谷物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29.25亿吨,比上一年增长2.3%;贸易量将达到4.87亿吨,较上年度增长1.2%;谷物库存消费比上升至30.3%,供需持续保持宽松。今年,中国夏粮实现稳产丰收,产量14974万吨,是仅次于去年的历史第二高产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843万吨,同比增长2.8%;牛奶产量1864万吨,同比增长0.5%。
四是全球食品价格指数温和上涨,主要农产品价格涨跌不一。今年1—6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价格指数上涨2.6%,谷物和食糖价格指数下跌,但乳品、肉类和植物油指数的上涨幅度更大。大米、小麦、玉米、食糖、棕榈油价格呈下行态势,大豆、棉花、大豆油、菜籽油、猪肉、牛肉、羊肉、乳品、鸡肉、鸡蛋价格呈上行态势。
五是中国农产品贸易总体平稳,进口降、出口增。今年1—6月,中国农产品贸易额1478.4亿美元,同比下降6.5%。其中,进口985亿美元,同比下降10.1%;出口493.4亿美元,同比增长1.8%;贸易逆差491.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收窄19.6%。粮食、大豆、食糖、牛肉、水果金额分别下降27.0%、3.3%、35.5%、12.4%、9.0%,食用植物油、猪肉、羊肉、水产品、乳品进口额分别增长12.0%、9.6%、26.2%、7.7%、17.9%。水产品、水果、茶叶出口额分别增长4.4%、17.5%、9.1%,蔬菜出口额下降5.8%。
《中国食品报》(2025年08月04日01版)
( 责编:孙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