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认知里,营养科或许只是一个“管吃”的科室,但实际上,它的范畴远不止于此。营养管理贯穿生命的每一个阶段,营养科则是以科学为依据,进行全流程、多维度健康守护的关键科室。正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刘玲英所说:“营养科的工作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饮食建议,融入到了生命全周期的健康管理之中。”
胎儿时期是生命旅程的起始阶段,营养管理在这一阶段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母婴双方的健康。刘玲英介绍,从怀孕建档起,孕产联合营养门诊就会介入,其提供的不只是饮食指导,而是涵盖营养素、膳食、睡眠、心理压力等多维度的综合健康管理方案。
孕早期的健康管理核心在于纠正不良习惯,如熬夜、过度依赖外卖等,并引导家庭支持,因为孕妇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可能会影响胎儿发育。孕中期需警惕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等,避免因营养过剩与缺乏运动导致的血糖异常是关键。孕晚期应着手为产后哺乳做准备,科学的营养干预能有效促进产后尽早泌乳。
孕期体重管理应遵循个体化“3+3”原则,以孕前体质指数(BMI)为重要参考。一般建议为:孕前BMI小于18.5,孕期体重对应增长12.5—18公斤;孕前BMI大于等于18.5、小于等于24.9,孕期体重对应增长11.5—16公斤;孕前BMI大于等于25、小于等于29.9,孕期体重对应增长7—11.5公斤;孕前BMI大于30,孕期体重对应增长5—9公斤。刘玲英强调,孕期应当合理摄入营养及保持适量运动,盲目进补易导致母婴肥胖,当前儿童高达16%—17%的肥胖率与胎儿期营养过剩有一定关系。
“最让我痛心的是一位16岁女孩,她受‘以瘦为美’观念的影响,对饮食的控制十分极端,会精确计算每口食物的热量,同时进行过量运动。她的体重很快便骤降至严重危害健康的水平,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损伤。”刘玲英说,这个从不当减肥发展到神经性厌食的真实案例,深刻警示着网络信息偏差与青少年判断力缺失带来的潜在健康风险。
此外,网络上还流行多种减肥方法,如“生酮饮食法”“16+8轻断食”等。刘玲英提醒,这些方法虽可能快速减重,但其执行有特定要求和潜在风险,普通人在缺乏专业指导下切记不可盲目尝试。科学的营养原则是保证“适量碳水、高蛋白、低脂饮食”,尤其要认识到,作为大脑主要供能物质,碳水化合物对青少年认知的发展来说,不可或缺。
成年期是生活压力最大、慢性病风险开始积累的阶段。此时,进行科学的膳食营养管理是破解“生活方式病”的核心策略。刘玲英指出,由不科学的饮食习惯以及不规律的生活作息引发的肥胖,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重要诱因。“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合理安排日常饮食、利用碎片化时间保证每日运动量达标至关重要,不要等到发生疾病再进行被动干预治疗。”
老年期的营养需求特殊,管理重点在于延缓衰老进程、维持身体功能、有效控制慢性病,从而最终提升晚年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老年人因受过往经历影响,饮食观念可能仍停留在追求“吃饱”的层面,对营养均衡与慢性病管理认知相对不足。
刘玲英强调,老年人的营养管理更需精细。“老年人面临多种慢性病的困扰,同时肌肉减少症也是不可忽视的疾病。”因此,在科学营养管理的基础上,适度运动不可或缺。中老年人可选择快走、游泳等方式,在提升代谢效率的同时维持肌肉量。
纵观生命各阶段,一些普适的科学饮食原则可以遵循:主食每天150—300克,注意粗细粮结合;优质蛋白优先选鱼、禽、蛋、豆制品等,红肉与白肉建议交替食用;蔬菜保证每日摄入500克,以绿叶菜为主;加餐优选坚果、酸奶,尽量避免高糖、高脂的加工零食。
对于日常生活节奏的管理,“10+14饮食法”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模式。如将早餐安排到8点前完成,晚餐在18点前结束,保证14小时左右的夜间空腹时间。这种方式尤其适合对减重或改善代谢有需求的人群。同时,晚餐宜选择易消化的豆制品和蔬菜,避免因过晚或过量进食而加重胃肠负担。
与此同时,健康的实现离不开“吃”与“动”的协同作用。青少年可通过运动有效消耗热量、促进发育;中老年人则需快走、游泳等适度运动提升代谢率,避免肌肉流失,巩固营养干预的效果。
(陈振华)
《中国食品报》(2025年07月28日03版)
( 责编:周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