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人决定渠道”重塑食品快消市场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5/7/28 15:33:31

  当下,中国消费市场的产品选择、渠道偏好和品牌认同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Worldpanel消费者指数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城镇快速消费品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2.5%,延续平稳向好态势,乳类制品、饮料、食品等品类均实现正增长。业内人士指出,目前,食品快消市场呈现“消费平替”与“高端创新”并行态势,渠道端从“渠道决定购买”转向“人决定渠道”,自有品牌升级、即时零售崛起,市场在变革中迎来机遇与挑战。

“消费平替”“高端创新”态势并行

  近年来,受“消费平替”趋势持续影响,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整体销售额增长放缓。Worldpanel消费者指数发布《2025年中国购物者报告,系列一》(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24年品牌间的竞争态势依然白热化,有超过半数品类的前五品牌丢失市场份额。在果汁、冲泡咖啡、营养保健品、即饮茶等品类中,新锐品牌通过强化产品健康属性和持续创新,不断蚕食传统品牌的市场份额,成为推动品类增长的主力军。

  “消费平替”趋势延续,但聚焦创新、精准满足消费者特定需求的高端产品发展同样良好。《报告》显示,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影响家庭总支出的最大因素在于产品选择。在包装食品、饮料等类目中,消费者都在积极寻找更经济实惠的产品来替代常买的产品,从而能够提升购买量,“消费平替”趋势愈发凸显。高端果汁、冲泡咖啡等凭借产品创新和升级,取得超过品类整体市场的增速。另外,得益于消费者对健康营养饮料需求的持续增长,果汁实现量价齐升。冲泡咖啡平均售价也实现可观增长,主要是因为消费者对更高品质的精品冲泡咖啡需求日益增长。瓶装水、酸奶等品类销售额出现下滑,主要是因为在“消费平替”趋势的影响下,白牌和自有品牌崛起,凭借可靠品质和价格优势赢得消费者青睐,抢占高端产品销售额。

  业内人士指出,真正推动行业变革的,从来都不是行业领袖的喊话,而是消费者需求的改变。今天的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便宜管饱”,他们需要情绪价值、环保理念、健康标签、便利场景感。这些需求看似分散,其实背后指向的,正是品牌对消费者感知能力的差异。比如在一线城市,一款售价30元的低糖低脂酸奶,配上简洁包装与成分表,可以卖得很好;而在四线城市,5元一瓶的传统酸奶销量依然火爆。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食品企业该如何应对成为关键问题。业内人士指出,企业要获得长期竞争力,需要在产品背后构建起技术壁垒与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专利申报与核心技术布局。“食品行业历来是慢行业,真正的增长不是靠‘卖得多’,而是靠‘做得深’。”

从“渠道决定购买”到“人决定渠道”

  目前,中国快消品市场正进入渠道新时代。Worldpanel消费者指数洞察显示,一个典型的中国消费者每年会在7个以上的渠道购买快消品。其中,电商平台的触点在持续裂变,而线下渠道也依旧活跃,会员店、零食集合店、抖音商城等新兴业态全面开花。这意味着:“人货场”逻辑已经成为“以人为本”的核心驱动。年轻人重体验,追求“好看、好玩、好带货”的零售环境;中年人精打细算,热衷比价、凑单、满减;三、四线城市“悦己型”中老年群体崛起,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

  渠道迭代虽对品牌提出了更高的资源需求,却也充满着增长的机遇。如今,品牌要做的不是“进入渠道”,而是进入消费者的生活场景。胖东来、山姆、零食很忙、奥乐齐的成功都在验证一件事:谁更懂“人”的微妙需求,谁就赢得“场”的主导权。

  自有品牌摆脱“平替”标签,成为“升级版”。过去谈自有品牌,多半是“低价替代”的同义词。但Worldpanel消费者指数数据显示,2024年已有45%的中国消费者至少购买过一次自有品牌。从前,自有品牌主要以亲民价格提供尚可接受的产品质量,功能上往往仅被视为低价替代品。但随着“精明消费”理念的兴起,消费者对自有品牌“价格与品质不可兼得”的固有认知正在加速瓦解。敏锐的零售商迅速捕捉到这一趋势,开始系统性提升自有品牌的品质标准,这使得自有品牌的平均单价正在向厂商品牌靠拢。这样的自有品牌也正在成为零售商破局增长的核心引擎。

  年轻单身族或夫妇、成年家庭是自有品牌的主要购买人群。前者,偏好产品成分和消费体验的升级,往往会追求新奇口味和功能性的养生产品;后者则更加追求性价比和便利性。今天的消费者,要的是省钱,但不掉价,这使得“性价比与品质感的平衡”,正成为新一代自有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饮料、坚果这些低技术壁垒、高频复购的品类中,“价格友好+质感在线”成为刚需组合。业内人士指出,零售商如果能把握住品类特性,用更好的产品逻辑打动用户,就能完成从“替代”到“偏爱”的跃迁。

  即时零售的崛起并不是简单“送得快”这么简单,它是一次高频购买逻辑的底层重构。Worldpanel消费者指数数据显示,2020—2025年,即时零售渗透率从26%飙升至50%,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3%。其中,前置仓模式增速最快,年复合增长率超30%,2023年,主打“30分钟万物到家”的小象超市又直接把消费者对即时零售的标准从单纯的“送货上门”,升级为价格、时效、品质三合一的综合要求。

  业内人士认为,“年轻无孩家庭”的消费节奏因其小批量、临时性、多样性的消费特征,与前置仓“快、近、精”的服务模式高度契合。在生鲜品类中,前置仓模式的购买频次是社区团购的1.5倍、综合横向平台的2.2倍、线下零售商自营的1.7倍;在快消品类中,则分别为1.3倍、1.9倍和1.7倍。商品结构上,高频刚需品是前置仓模式下的绝对主力,如即饮饮料(茶、咖啡、牛奶、啤酒)、调味品类、速食品(冷冻食品、速食汤、米饭、面包)、生鲜产品(蔬菜、水果、鸡蛋、肉类等)等。

  当前,前置仓市场的格局由市场进入时机与平台资本规模共同塑造。如朴朴买菜、叮咚买菜与小象超市在选品策略上都主打高频刚需——速食、生鲜、日用品,不卷价格,而是卷体验;美团依托“外卖+闪购”的生态协同抢占用户心智;阿里则整合饿了么与淘宝闪购的流量入口,以“小时达”场景强化全链路覆盖。

  (本报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5年07月28日02版)

  ( 责编:叶家茂)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