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从地域到全国 从小众到潮流 创新让“嗦粉”更对味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5/7/25 11:29:17

  从柳州螺蛳粉到云南米线、从重庆酸辣粉到南昌拌粉……近年来,随着地方美食文化的发展,一批地域属性极强的粉类食品正凭借线上线下渠道的深度融合,突破区域限制走进更多家庭。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粉类食品行业正面临原料波动、同质化竞争、渠道变革等多重挑战,创新与供应链升级成为破局的关键。

成为“增长引擎”,地域风味助发展

  近年来,在消费升级、电商裂变与政策东风的催化下,粉类食品已从地域小吃成长为覆盖全龄层、渗透多场景的国民美食矩阵。数据显示,2024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收入突破759.6亿元,较2020年实现超12倍增长,复合增长率达68.7%;2025年,螺蛳粉、酸辣粉、地方特色粉的市场规模分别达35%、28%、37%,粉类食品俨然成了方便食品行业的“增长引擎”。

  米粉以大米为主要原料制成,我国“南米北面”的格局,使得粉类食品多发源于南方地区,不同的地域文化赋予其不同的内涵,衍生出了各种不同的品类。近年来,米粉品类赛道逐渐细分,各种具有典型地方风味的米粉被持续挖掘,进入更多消费者视野,湖南、贵州、海南等地的特色米粉细分品类在陆续起量。

  长沙米粉、常德米粉、衡阳鱼粉、杀猪粉、怀化鸭子粉……均是湖南较为特色的米粉,当地品牌在连锁经营之余,积极探索零售渠道,推出了米粉零售产品。贵州酸汤粉、海南糟粕醋粉凭借独特风味成为市场新宠,多家速食品牌迅速推出相关产品抢占风口。

  同时,粉类食品的消费场景也在不断延伸。速食化升级让粉类食品摆脱了“堂食依赖”,绵阳米粉是四川传统名小吃,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品牌化发展将线下绵阳米粉店受欢迎的牛肉、肥肠、鸡汤等经典风味带到了线上,免煮冲泡的特性适配办公室、露营等多种场景;土豆粉口感筋道,多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在该品类中,砂锅土豆粉和流汁宽粉两个细分品类近年来受到较多关注,一些方便速食品牌、调味巨头等也纷纷参与到产品研发中。

  随着消费者品牌意识增强,粉类市场逐渐从“有品类无品牌”向品牌主导转变。一些品牌通过差异化定位占据米粉市场头部地位;另一些品牌通过精准营销、多元拓展将米粉品牌影响力、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品牌化不仅提升了产品溢价能力,更推动了行业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的转型。此外,粉类食品逐渐向零食化、功能化、礼品化方向发展,部分品牌通过打造联名限定款,以文创礼盒的方式成为年轻人表达文化认同的载体,使粉类消费从单纯饱腹需求升级为情感联结和文化表达。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凤忠表示,发展特色粉类产业是地方做实食品经济的实招,需“结合自身条件推动高质量发展,让小特产与地方经济深度协同”。这种模式既降低了企业运营风险,更通过集群效应放大了产业竞争力。

  业内人士指出,如今,许多粉类食品已经突破地域限制,从区域消费走向全民消费。消费者对地道风味的追求,也将推动企业在原料、工艺上不断贴近原产地标准。随着电商渠道的兴起,品牌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测评等方式,让消费者直观感受产品特色,这些个性化体验大大增强了消费黏性,以体验经济思维重塑粉类消费的价值链,让“小众口味”成为“大众潮流”。

跳出“越卷越亏”,创新成破局关键

  在地方美食文化加速传播、线上线下渠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我国粉类食品市场保持着稳健增长态势,但是行业仍面临原料波动、同质化竞争、渠道变革等多重挑战。

  “当前,我国粉类食品已成为贯通三产、激活内需的重要载体,但产业链长、环节多的特性,仍面临三重关键挑战。如何破解协同难的痛点?如何回应健康与可持续的诉求?如何抓住全球化发展的机遇?”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食品行业委员会秘书长沈志勇表示,破解这些挑战,将有助于粉类产业增加穿越周期的竞争力。

  “粉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其供应链体系系统性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的过程。”纳食产业研究院院长司志刚认为,关键环节的供应链创新,往往成为打破发展瓶颈、开辟新增长曲线的决定性力量,目前粉类产业在工艺突破、风味标准、保鲜技术、质控跃迁、跨界融合等方面还需要加大创新突破的能力。

  “2023年,我们曾做过一次粉面食品配菜消费者调研,在调研中提出了一个问题:消费者希望在粉面速食产品中添加哪些配料?消费者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创意,比如油条、吸汁面筋、玉米粒等,但我们发现这些需求的落地都需要技术的支撑。”司志刚解释,比如油条,目前主要是速冻为主,如何解决它的保鲜技术,做出在常温下搭配方便速食的产品,就需要企业在技术上进行创新。再比如吸汁面筋,目前市面上也没有适合冲泡的产品,需要企业在技术上创新,助力其适配方便速食。

  王凤忠表示,目前粉制品的痛点一是风味与健康难以兼容,比如减盐失味、全谷物原料口感粗糙;二是粉制品加工技术存在缺口,比如品种选育、淀粉改性、风味靶向释放、清洁标签防腐等。王凤忠指出,消费者健康意识快速觉醒,产业需要从“解馋速食”向“日常营养选择”升级。同时,一些细分需求尚未被满足,比如健康人群的低卡粉、银发族的易消化粉,这需要粉类产业链在差异化创新和功能性方面加大创新力度。

  “任何行业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背后产业链的支撑,粉面品类也不例外。”就如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经理曹思婕所提到的,粉类食品具有“主食”与“快速解决方案”的双重消费属性,兼具刚性需求与便利性特点,正加速重构行业格局。

  粉类产业的破局,最终要回归到产品上。在具体实践中,京东大商超事业部、粮油调味业务部负责人陈润泽就提到,在选品过程中发现,粉类在特定口味、特定面型上有不少创新机会;产品驱动增长的方向则主要围绕省时省事省钱、增加大配菜、口味创新、新包装设计等维度展开。

  业内人士指出,当粉类产业从“人人分蛋糕”转向“人人做蛋糕”,供应链的协同共生将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贯穿原料种植、生产加工、品牌营销、渠道流通的全链路。或许,唯有打破零和博弈的思维桎梏,构建生态化供应链,粉类食品才能真正跳出“越卷越亏”的循环,在赛道上实现可持续增长。 

(本报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5年07月24日05版)

  ( 责编:叶家茂)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