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永伟 通讯员 芮勇峰 黄文婷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如何让居民吃得安心、活得舒心,成为不少城市治理的新课题。日前,在上海市静安区,这个问题有了新的答案:藏在街角的“家门口暖心厨房”,让市民不仅吃上热饭,也吃出了浓浓的邻里情和暖暖的生活温度。
解决“吃饭难”,实现“全龄服务”
在静安区昌平路曹家渡市民中心的社区食堂,中午时分,110多个座位几乎坐满,大家有说有笑,选菜、打饭、取餐井然有序。这里从早上7点一直营业到晚上8点,供应一日三餐,无论是早起买早点的阿姨,还是下班晚归的白领,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饭菜。菜单不仅种类丰富,还有细致的营养标识。炸猪排、手工狮子头、咖喱牛腩……从传统家常菜到创意新品应有尽有,价格实惠,荤素搭配得当。居民还能按自己的健康需求,挑选低糖餐、养生餐或亲子套餐。
记者了解到,该食堂是曹家渡街道与光明食品集团旗下光明城市厨房(上海)投资有限公司携手打造的复合型公共空间,集用餐、零售、社交与文化体验于一体,正式运营1个月以来,已成为大家口中的“家门口的暖心厨房”。
“这个价格太实惠了,而且菜品新鲜,味道也蛮不错,以后吃饭有着落了。”正在排队的李阿姨笑着说,“我以前自己做饭,麻烦又吃不完,现在来这里省事多了,饭菜香,心情也好。”
曹家渡街道地处静安核心区,1.5平方公里内聚集着10余个居民区与商务园区,80年代老旧公房与现代楼宇并存,人口密度高、服务阵地分散。长期以来,社区食堂的缺失让居民,尤其是独居老人、双职工家庭和年轻白领陷入“做饭难、吃饭贵”的困境。“以前要么靠外卖凑合,要么去几公里外的菜场买菜做饭,对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更是麻烦。”68岁的王阿姨感慨。
此外,针对60岁以上的老人和退役军人,该食堂设有特别优惠,最低能享受8.1折。同时推行“小份菜+称重计价”,消费者可以吃多少拿多少,既节约又方便。
布局“有家味”,打造幸福空间
这个食堂不只是吃饭的地方,更是一座藏在街角的“万能市民中心”,是附近居民的“第二个家”。
这里的市民中心布局巧妙。一楼除了食堂,还专门设置了税费服务点,方便居民们办事。二楼则聚集了志愿者服务、红十字总站、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和就业服务站。居民无论是想找工作、调解纠纷,还是想参加社区活动,都能找到地方坐下来慢慢聊。“我们家孩子毕业想创业,刚好社区有这个服务点,工作人员讲得特别细,连贷款政策都帮着查清楚。”一位居民说,“感觉这地方比外头的办事大厅还亲切。”
此外,紧邻的两栋建筑里,还配套有卫生服务站、老年日间照护中心、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健康体检、养老咨询、慢病照护一应俱全,居民“办事、看病、吃饭”一站搞定,真正打造了一个温暖实用的“银色颐养圈”。
一碗饭的背后,是一张温暖的邻里网络和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幸福生活圈。曹家渡的这间社区食堂,正在悄悄改变居民的生活节奏,让城市的老街巷变得更有温度。从一餐热饭开始,这里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近,也让“15分钟生活圈”的美好愿景,在生活中变得触手可及。
《中国食品报》(2025年07月16日05版)
( 责编:叶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