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 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来到贵州考察调研,要求贵州“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食品行业是贵州践行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近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在多个主题论坛上,来自食品科研、生产、加工领域的嘉宾们围绕食品行业如何践行生态文明、确保食品品质安全和生产环境友好,实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分享了诸多宝贵经验和成功案例,以期为国内外食品行业提供参考。
绿色防控成就“干净”黔茶
贵州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区。数据显示,2024年,贵州茶园面积稳定在700万亩以上,茶业综合产值达960余亿元。但随着规模的壮大,茶蓟马、茶饼病、白线病等病虫害逐渐猖獗。“‘干净’是贵州茶业的生命线。”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与创新:生态产品与绿色生产力”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介绍了贵州采用绿色防控方式确保生产“干净黔茶”的举措及成效。
宋宝安介绍,通过多年实践,贵州提出了生态为根、农业为本、生防为先的茶园绿色防控理念,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防治茶树病虫害,并运用氨基寡糖进行免疫调控,控制茶园病害。
记者了解到,紫云、平塘茶园采用氨基寡糖防治后,茶叶产量和品质实现大幅度提升。茶农吕忠林告诉记者:“我提前了一个星期采茶,质量好,价格也更高。”
同时,贵州推广成本低廉的以虫治虫技术来减轻害虫对茶树的危害,确保茶叶品质安全。专家们通过大量试验筛选出微小花蝽,并从土壤中分离出病原线虫,用以开展以虫治虫,控制茶园害虫,每亩成本仅100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优势突出。
防控杂草也是茶园病虫草害控制的关键点,贵州提出“宁要草不要草甘膦”口号,防控专家筛选出控草绿肥“三叶草”在贵州茶园全面推广。
贵州省已构建起适用于一年四季茶叶生产的生态防控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农业防虫技术以及茶园清洁技术,并在全省43个产茶重点县分别建设农民田间学校进行技术教学,甚至部分技术已推广到国外。2024年,由贵州大学牵头申报的中国—斯里兰卡茶叶绿色防控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并立项建设后,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团队通过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农药精准减量技术、茶园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体系、茶叶农药残留风险监测与控制技术,为当地茶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10多年来,贵州茶产品安全理念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实现了茶叶质量的全程防控、全程管控,黔茶安全率达到100%。”宋宝安介绍,尊重自然、绿色发展是贵州茶业发展的根本,种植、管护、加工、销售、消费生态茶、干净茶、大众茶将成为贵州茶业发展的新篇章。
生态保护构建酒业低碳模式
“合成生物学以及AI技术的发展可推动茅台酿造资源进行产业化应用,碳中和等技术可推进酿造全产业链的减碳。”在“可持续发展SDG十年回顾与展望——全球发展倡议的国际贡献”论坛上,贵州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在分享茅台可持续发展实践经验时表示,茅台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提出,既要坚守传统生产的内核,又要通过变革和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未来10年,茅台的第二增长曲线是生物科技和数字科技。
“从薪柴时期、煤炭时期、天然气时期到现在天然气加绿电以及节能技术的使用,每一次能源变革都推动茅台向着更高质量发展。”王莉介绍,茅台制定了“1239”的“双碳”行动方案,目前正尝试用二氧化碳热泵加锅炉余热回收技术代替天然气锅炉,该技术全面推广后,将减少整体酿造过程约50%的碳排放。预计到2030年,每一瓶茅台酒全产业链的碳排放将降低20%—30%。
微生物的多样性是茅台酿造的内核。记者在论坛上获悉,茅台形成了科学系统的“135绿色”发展体系,将年度营收的1.5%作为环保专项资金,构建全产业链生态治理体系,水循环利用率已超过87%。同时,茅台构建了涵盖水、气、微等多要素的一体化监测网络,保护微生态及生物多样性。
“茅台始终以高度责任感投身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主动协调各方力量守护赤水河的生态环境,自2014年起累计出资11.4亿元专项用于赤水河生态保护,同时正在推进设立赤水河生态公益基金,形成多方参与的横向生态保护基础机制。”王莉介绍,茅台累计投入20多亿元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将酒糟、酵林、稻草转化为有机肥料、饲料、天然气,实现酿酒副产物100%闭环循环;开展酱香型白酒酿造废水科研攻关,利用酿造废水生产胶原蛋、白多肽、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等高质产品,以生态机制激活共享共赢,为贵州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新动能。
有机种植实现固碳减排
随着农业不断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农用物资的大量投入及畜禽养殖量的高位运行,导致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居高不下,农业碳排放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与会专家介绍,农业生产、粮食生产系统的碳排放占比较高,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农业系统一直在探索碳核算和减排措施。“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是应对气候急剧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的解决方案之一。”在“推动ESG创新实践与绿色发展”论坛上,正谷(北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向东表示。
张向东表示,有机农业采用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技术,1公顷有机种植面积固碳量为3.5吨,因不使用化肥,氧化亚氮排放量随之减少。此外,有机管理方式下的农田,蜜源性昆虫增加约150%,物种丰富度提高30%—50%。
张向东以采用林地下种植绿肥作物、人工除草等方式开展有机生产的云南保山正谷瑰夏咖啡园为例进行分析。“常规生产1公斤咖啡碳排放量约29公斤,该咖啡园仅为12.98公斤,且有机种植对咖啡风味有积极影响。”张向东表示,通过遮阴可以延长咖啡成熟期,提升其糖度和酸度的平衡度,植物群落则让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强,使得咖啡风味更浓郁,目前,该咖啡园的所有产品均通过碳中和认证。
《中国食品报》(2025年07月09日02版)
( 责编:高娇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