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以来,我国粥品市场规模保持稳健增长,近年来,一些新兴的连锁粥品品牌不断涌现,展现出强劲的门店扩张活力。日前,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粥品品类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去年粥品市场规模达483亿元,同比增长3.9%,预计今年有望达到500亿元。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粥品赛道呈现品类细分化与融合化趋势,未来,品牌需要通过标准化与差异化并重、优化外卖体验等举措,不断提升品牌竞争力。
市场规模稳健增长
《报告》显示,喝粥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考古发现,距今8000年前已出现谷物煮粥。之后,经过不断演变发展,在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味粥品,如华南地区的皮蛋瘦肉粥、潮汕砂锅粥、艇仔粥、状元及第粥等,华北地区的小米南瓜粥、腊八粥等。粥作为我国居民饮食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发展。在餐饮行业,传统上,粥以主食形式出现在形形色色的餐厅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逐渐出现了专门以粥为卖点的粥品专门店。如今,粥品已经从一道主食独立发展成为一个品类,并逐渐走向品牌化、规模化发展,进入融合创新阶段。
《报告》显示,门店数方面,截至今年6月,全国粥品门店数已超过6.5万家,相较去年底,增长了4.2%。从粥品品牌的门店数来看,门店数在5家及以下的品牌占比最大,达66.4%。除此之外,拥有6—30家门店数的品牌数也较多,占比达20.9%。从区域分布来看,华南区域的粥品门店数最多,占比达到29.1%,其次是华东区域和华中区域,粥品门店数占比分别达到27%、12.2%,其余区域的粥品门店数占比均不超过10%。从线级城市来看,三、四线城市的粥品门店数较多,占比均超两成,分别为25.7%、20.3%。值得注意的是,一线城市的粥品门店数占比相对较低,为6.5%。
目前,粥品赛道主要由正餐品牌与快餐品牌组成,由于不同的定位和市场需求,两者在经营模式、产品特点、门店情况等方面发展各异。《报告》认为,正餐品牌门店多分布在购物中心、商业中心等客流量大的区域,门店面积较大,如如轩海鲜砂锅粥、潮粥荟潮汕砂锅粥等。而快餐品牌门店则主要集中于写字楼、交通枢纽、社区等,门店面积通常较小,主要满足工作用餐和快速就餐需求,例如三米粥铺、曼玲粥店、糯雅芳粥等。
近年来,随着餐饮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粥品品牌门店拓展出现分化趋势。人均消费约30元的快餐粥品品牌,凭借亲民的价格和广泛的消费群体基础,门店扩张速度较快。相比之下,正餐粥品品牌因重投入、重体验、人均消费相对较高,在扩张上相对保守。
品类细分与融合趋势明显
《报告》显示,近年来,粥品赛道消费热点频出,一些经典的小众赛道如猪杂粥、潮汕砂锅粥等被挖掘出来,赛道进一步细分;同时,随着消费者需求多样性及健康需求增加,粥品品牌在产品和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融合创新,为赛道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细分领域,粥品市场主要围绕人群、功能和场景不断拓展。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健康需求,粥品品牌推出定制化产品,如老年人的低糖易消化粥、儿童的营养均衡粥及健身人群的高蛋白低脂粥等。功能上,粥品已拓展至养生、调理、美容等领域,如养胃粥、滋补粥等,为食疗文化和健康生活方式赋能。场景上,粥品的消费场景从早餐延伸至下午茶、夜宵等,甚至成为商务餐选择,成为适应快节奏生活下的便捷健康需求。
随着餐饮消费需求的增加,粥品的一些细分品类关注度逐渐提升。早在前几年,随着华南夜经济的发展,主打夜宵市场的猪杂粥受到诸多关注,出现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品牌,这类品牌门店主要集中在广东,其他区域较少;潮汕砂锅粥则随着潮汕地区的旅游热度而广为人知,但目前大部分品牌都是以区域发展为主。
同时,粥品品类融合趋势渐显,“粥+万物”模式盛行。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粥品赛道进一步呈现融合化趋势,产品类型日益多元化。很多粥品品牌不仅在核心粥品上下功夫,还在菜单中增加炒菜、点心等产品,积极拓展小菜系列及地方特色产品。还有一些粥品品牌在产品研发、模式创新等领域展开探索,如将粥品奶茶化、推出即食粥等,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
在粥品赛道不断发展的同时,以粥为锅底,融合各种食材的粥底火锅也逐渐被大众熟知,在抖音平台上的搜索指数不断走高。目前,粥底火锅已从广东地区逐渐扩展至全国。但由于其主要特色在于海鲜食材,广东海鲜资源丰富,而内陆城市海鲜市场获取成本较高,因此这种火锅形式面临一定地域限制,主要发展区域仍在广东。此外,与川渝火锅的浓厚滋味相比,粥底火锅相对清淡,在年轻人中的吸引力相对有限。因此,为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粥底火锅品牌正尝试通过店面装修、食物摆盘创新及产品线拓展等方式进行改进。
四大举措提升品牌竞争力
近年来,相较其他餐饮品类,粥品赛道发展不算很亮眼,主要存在消费场景比较单一、标准化难度大、 复购率低、外卖体验不佳、地域文化差异较大等问题。
针对粥品经营痛点,《报告》指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发力提升品牌竞争力。
标准化与差异化并重。建立标准化的粥品熬制工艺,确保口感和品质稳定。同时,结合各地口味差异,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粥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跨区域发展时,注重与当地文化的融合,提升品牌的适应性。
优化外卖体验。改进外卖包装,如采用保温分层设计,确保粥品在配送过程中保持口感。同时,提供快速配送服务,缩短消费者等待时间,提升外卖体验。
明确品牌定位与价值。建立清晰的品牌定位,突出粥品的健康、营养等特色,提升品牌价值感。通过情感化包装和营销手段,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提升溢价空间。
深耕区域市场与跨界合作。在粥文化深厚的地区,注重品质和服务,打造口碑。在北方地区,加强市场教育,提升消费者对粥的认知度。同时,与其他餐饮业态进行跨界合作,如与快餐店、便利店等合作推出联名粥品,拓宽销售渠道。
(叶家茂)
《中国食品报》(2025年07月02日05版)
( 责编:叶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