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跨界热潮激发药食同源发展新动能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5/6/25 16:09:11

本报记者  范永伟  欧阳军  通讯员  芮勇峰  黄文婷  黄  萍

  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药食同源茶饮店顾客盈门,枸杞菊花茶、人参红枣茶等特色茶饮备受追捧;湖南株洲市谭文剑中医脑病专科医院推出的中医特色项目免费体验区吸引了众多市民。如今,一股食药物质跨界餐饮的热潮正席卷各地。

  近年来,药食同源理念被广泛应用于餐饮领域,催生出多种创新产品。这种将传统药食同源文化与现代食品相结合的新兴模式,既满足了消费者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也让人们对养生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

食药物质成餐饮消费新亮点

  记者走访上海徐家汇商圈一家冰淇淋店看到,该店将桑葚、茯苓等融入冰淇淋新品,顾客购买时会仔细询问成分……而商圈内,各类创新店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城市消费新亮点。

  株洲市谭文剑中医脑病专科医院推出食疗养生为主题的膳食方案,将茯苓、玉竹、黄精等食药两用物质科学配伍,研发出系列风味膳食产品。该医院院长谭文剑介绍,为病人调配个性化的食疗方案,不仅是对传统药食同源养生文化的活态传承,更以现代科技赋能,为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开辟了融合发展的新赛道,展现了药食同源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而扬州市中医院推出的6款面包近期在社交平台上火出圈,其中加入了党参、茯苓、当归等,最多一天售出3600个。医院方面介绍,目前售卖方式是在微信群里接龙,提前预订,第二天在指定时间到医院食堂排队领取。由于对面包感兴趣的人较多,医院已经建了8个“面包微信群”,每群人数几乎都达到500人。

  2024年,黑龙江中医药科学院与某品牌联合推出的“药食同源冰淇淋”成为现象级产品。该产品添加姜黄、茯苓、刺五加等20余种原料,结合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实现“脱味存性”。该产品上市79天即落地全国10省15市文旅市场,单日销售额突破2万元。

  浙江省中医院互联网医院推出的“乌梅汤”代茶饮,2024年上线24小时即售出115万帖,80%购买者为20—35岁人群。该产品以乌梅、山楂、甘草等为原料,结合现代人熬夜、饮食不规律等需求优化配方。浙江省中医院院长高祥福介绍,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年轻人关注自身健康,对养生也热情高涨。医院在研发代茶饮时,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此外,北京同仁堂旗下“知嘛健康”将奶茶店开进商场,推出罗汉果拿铁、阿胶奶茶等产品,单店月销量超千杯。

  “‘食药物质+餐饮’的创新融合掀起了新潮流,各类新品吸引了很多消费者,体现了当前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这股潮流也带动了更多人了解养生知识和理念。”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张晋说。

  高祥福表示,推动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需要养生产品更加符合年轻人的需求,让产品变得好用、好喝、方便。

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显示,18—35岁年轻群体已成为养生消费的主力军,占比达83.7%,“药食同源+滋补类食品”成为新生代消费首选。

  “这种结合的方式很新奇,听起来比较健康,所以愿意尝试一下。”在社交媒体上,也有许多消费者分享自己的经历,称赞其创意十足,为传统美食赋予了新的活力。

  然而,也有部分消费者持谨慎态度。“吃药的时候,医生都会叮嘱不能吃冰,现在直接把食药物质和冰淇淋结合,感觉不太靠谱。”还有消费者表示,这类产品更多可能只是一种营销噱头。

  在市场持续升温的当下,其核心价值与潜在风险需以科学视角审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表示,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食药物质的重要性将获得更广泛的认知,在扩大产业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王宜强调,只有符合“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中的原材料,才能用于普通食品生产,在使用中应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食药两用物质的范围。同时,要掌握原料的特性,运用“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原则,充分发挥调理价值,此外,要坚持“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的原则,体现辨证施膳的独特性。

  “药食同源+现代食品”的走红,反映了年轻人对药食同源文化的认同与消费需求的升级。对此,专家建议,药食同源结合现代食品应更注重科学配比、体质适配与长期健康价值。创新需以科学为基石,文化需以健康为前提,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食品报》(2025年06月25日03版)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