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非良田”变“新良田” 设施农业“沙里淘金”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4/10/23 15:06:0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戈壁、沙漠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相关设施农业,突破我国传统耕地稀缺的自然条件限制,成为大食物观的重要方面。不过,这一方式也在资金投入、科技支撑、产销对接等方面存在一些困难。近年来,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在戈壁、沙漠等“非良田”上,养海鲜、种果蔬、产粮油……走出了一条条各具特色的“沙里淘金”发展路。业内人士指出,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新形势下发展这类设施农业要有新思路,要在生态优先前提下,坚持市场主导、科技支撑、联农惠农。

沙漠变“渔场”

“盐碱海鲜”上桌

  想象一下,你正在品尝一顿海鲜大餐:虾肉弹牙、鱼肉鲜嫩、螺肉清甜……你也许会赞叹这是大海的馈赠,但事实上有些海鲜可能从未见过海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优质海产品在沙漠、盐碱地上的现代化养殖工厂中培育。如今,除了常见的鲈鱼、多宝鱼、对虾,三文鱼、石斑鱼等也已实现规模化陆基养殖。

  比之传统农业,现代设施农业打破了地域和四季的“自然限制”,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调节光热水气肥等变量参数,可控性更高,内陆海鲜由此从梦想照进现实。《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提出,在保护生态和不增加用水总量前提下,合理利用各种非耕地资源,科学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

  今年,在素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浙江援疆与对口支援的阿克苏地区和兵团第一师,正合力缔造一场养殖传奇。

  9月底,沙漠盐碱水域孕育的海鲜珍品三门青蟹、南美白对虾、龙胆石斑鱼等陆续上市,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工人们捞起蟹笼,一只只肥美的青蟹被拉上岸,在阳光照耀下,蟹壳充满光泽。大家将捕捞出水的青蟹进行分拣、过秤、绑线、包装。“177克,品质良好。”“我得给它翻过来测,要不然它就得跑,太灵活了。”现场一片欢声笑语,传递着丰收的喜悦。

  当地土地盐碱化严重,为保持土壤酸碱平衡,每年需用大量水资源对土地进行压碱作业,碱水汇聚产生盐碱水域。今年5月,在浙江援疆科技特派团成员、宁波大学教授王欢的指导下,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六团新开岭镇引进浙江台州三门县的3万只优质海蟹放入盐碱水进行养殖试验。

  盐碱地劣势变优势,成了高效养殖海鲜的场所,也打破了青蟹只能在沿海地区养殖的局限。“我们根据这里盐碱地的特质,不间断对水质进行监测和调控,补充蟹苗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离子肥和菌藻等,确保水质适合青蟹生长。”宁波大学技术员李云涛说,除了调控好的水质,这里还有更优质的光热资源、无污染的水域环境和丰富的微生物环境,加上原产地蟹苗良好的适应性,青蟹在盐碱水塘中生长良好,个头与三门青蟹差不多。

  不只在新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研究员刘兴国团队在甘肃、宁夏等地建立了“以渔治碱”循环种养模式,既控制农田的次生盐碱化,保障粮食生产,又养殖水产品,降低碱度;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五佛乡兴水村通过“温棚标粗+外塘养成”模式养殖南美白对虾,在地势低洼的重度盐碱区,挖虾塘、引虾苗、抽取地下盐碱水,成功实现“以渔治碱”……在设施农业的支撑下,越来越多荒地成为百姓致富田。

戈壁成了“菜篮子”

尽显“科技范”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戈壁菜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产品远销海内外,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市场规模也迅速扩大,成为农业领域的新亮点。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端,沙丘绵延,金光灿灿。一片沙海之中立起了万亩棚,这是由新疆盛世华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一座万亩设施农业蔬菜基地。

  公司董事长宋印强说,南疆有充足的光热资源优势,和田地区全年日照时长高达3000小时,使得利用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戈壁沙漠设施蔬菜产业成为可能。此外,这里地处戈壁沙漠地带,属于未开发利用地,不存在土地的制约,可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不与农民抢耕地,向戈壁沙漠要效益”,如今这里已经成了沙漠里的“新绿洲”。

  通过提高种植技术,南疆种植历史悠久的核桃也实现了品质和产量双提升。在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宝圆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核桃种植园里,核桃已经收获完毕,果农们正在忙着打包。近年来,公司与新疆农业科学院、塔里木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和果农们一起探索更加绿色、高效的生产模式,引入现代化管理方法及生物防控措施,收效十分明显。“这两年我们应用了新技术,产量从原来的300公斤增加到350公斤,预计今年收入能超过20万元。”果农赵武中高兴地说。

  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甘肃省,也是戈壁菜生产“大厂”。甘肃有着高海拔、多地貌、低降水、长光照等独特优势,适合优质果蔬成长,独特的地理优势赋予了当地的沙葱、茄子等特色蔬菜格外鲜甜的口感。

  甘肃酒泉充分利用沙石地、盐碱地、沙化地等闲置土地建园区、搭温棚,走出了戈壁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子,主要错季生产番茄、西葫芦、茄子、辣椒、西甜瓜、人参果等,年产果蔬400多万吨,实现主要果蔬四季生产、全年供应,被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十大生态产业之一。

  走进酒泉市肃州区戈壁农业中以(酒泉)绿色生态产业园,航拍视角下两千余座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在戈壁滩上,大棚里的农户正在采摘成熟蔬菜,打包销售。

  如何才能在戈壁滩上种菜?该产业园负责人道出了其中秘诀——没有土,就依托于无土基质栽培技术,用农业废料“造土”,实现无害化循环利用;没有水,就实行高效节水滴灌,一座温室大棚里,每吨水的经济效益相当于大田经济效益的10—12倍。如今,一座普通日光温室的纯收入达3万元,相当于种植10亩大田的收益。

  近年来,聚力打造全国戈壁设施农业示范区,肃州区戈壁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非耕地设施蔬菜示范区之一。

瞄准市场搞种植

延产业链提价值链

  业内人士指出,发展设施农业也得坚持市场主导,在谋划推进设施农业之初,就要把产需平衡作为前提,摸细市场供需,比如周边地区市场空间还有多大、保鲜设施和冷链物流是否完善等,再结合目标市场和地方实际合理规划产能。针对各地季节性、结构性短缺的品种,可以适当增加产能。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润泰智慧农业园区的连栋玻璃温室大棚里,工人们穿梭其中采摘成熟的番茄。大棚采用环境监测、信息化与智能控制、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二氧化碳补碳等技术,实行农业生产全程数字化管理,极大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有效提高了产量。“今年5月采收第一批串收番茄,目前已采收600余吨,销售额近1000万元。预计今年生产1350吨,年销售额可达2400万元。”润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汤跃介绍,这些产自伊犁河谷的鲜嫩水果,通过冷链物流,3天之内可抵达北京、上海等城市。

  被誉为“无花果之乡”的新疆阿图什市,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引进反季节新品种,无花果也“住进”了现代大棚,实现四季供应。新疆海德坤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省业介绍,通过大棚密植的方式,无花果产量大幅提高。2023年,9座智能大棚共出产鲜果约45万颗。在反季销售时期,一颗果子可以卖到10元。

  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的甘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沙棘茶生产线上,工人熟练地将刚刚采摘下的沙棘叶清洗、晾干,接着杀青、揉捻、炒茶和提香等工序依次进行。去年9月,生产线开始运行,每天可以生产1吨成品沙棘茶。

  甘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当地较早成立的沙棘加工企业之一,公司陆续推出的沙棘原料、原浆和饮料等产品很受市场欢迎。公司经理黄九龙说:“要瞄准市场需求加大产品研发。我们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用沙棘叶做茶,味道好、营养足,今年从5月开始采摘沙棘叶到现在,已经生产60多吨成品茶。”

  黄九龙介绍,公司生产线所用沙棘果和沙棘叶全部收购自本地村民,去年公司生产沙棘饮料、沙棘原浆、沙棘果油、沙棘茶等产品6000吨,产值3800万元。在采摘沙棘叶制茶时节,每名采茶工月收入近4000元。

  “发展沙地食物产业应加强生态农业模式推广,在以水定绿、节水省肥、良种良法等基本原则下,注重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研究员朱雅娟介绍,下一步要加快建立水分、养分、病虫害精准管理控制体系,加强耐旱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大力培育食品、药品、保健食品等全产业链。

  在我国的广袤大地,在科技赋能下,一片片戈壁、沙漠有了新面貌,变身“菜篮子”“果盘子”,走出一条条“沙里淘金”的发展路。

  (本报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4年10月23日01版)

  (责编:高娇娣)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