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忠超 通讯员 周俊远
夏伏热浪,昭示着南方水稻陆续进入收获季。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市,千亩水稻已开镰收割,田间收割机机声隆隆,纵横交错的水泥路连着稻田,一辆辆农用车满载金黄的稻谷驶向仓储,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近年来,荔浦市在新质生产力上下功夫,引领农业创新发展,走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路子,聚焦农业种养,“新”力量带来了新气象,种养变得更“智慧”,荔浦由此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之路。今年上半年,荔浦市预计肉类总产量2.31万吨,生猪出栏20.35万头,蔬菜总产量13.77万吨,而12万亩早稻已喜获丰收。
收割机稻田作业
育“新”提“智”端好“肉盘子”
“这里机械流水作业线屠宰的猪肉质量好,分割标准精细,路程虽然远一些,但是我们愿意到这里来选购。”夏日凌晨,拂面的微风还夹杂着少许闷热,而在荔浦保联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荔浦保联公司”)生猪屠宰车间外,却聚集了不少周边市(县)赶来的肉贩客商。生猪屠宰车间内灯火通明,一派忙碌有序的生产场景映入眼帘,经过严格检疫、淋浴净体后,一头头大肥猪被送入生产车间进行屠宰。随后,经过排酸流程的猪肉通过流水作业线进入分割车间,技艺娴熟的工人精准地将猪肉进行分割,满足市场客户需求。
荔浦保联公司总经理潘礼科介绍,公司自创办以来,始终注重科技运用,从国内外采购先进的屠宰设备,建成两条现代化生猪屠宰生产线,年屠宰生猪30万头;自动化肉类分割生产设备2条,分割量1万吨。“先进科技设备的运用既节省了人力,又提高了效率。”潘礼科介绍,生猪屠宰、分割全程机械化作业,目前日屠宰500头生猪只需要10多个人,企业年屠宰生猪19万头,年产值约4亿元,分割中心年产值约1500万元。
窥一斑而见全豹。为端好“肉盘子”,荔浦市依靠新质生产力做强“土特产”文章,推进新型经营主体联农带农,出台《荔浦市关于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和设施农业奖补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以新型经营主体为龙头,发挥带动作用,发展生猪、牛、羊、家禽、水产规模化养殖,建设各类种植、养殖示范基地、生产基地,发展壮大新型农业。
轻松一“点”种好千亩粮
伏天是早稻收割和晚稻插秧的“双抢季”,记者来到荔浦市修仁镇泛着金色的千亩田野上,一台台收割机正在作业。在轰隆隆的声音伴随下,稻禾被卷入收割机腹中,随之吐出颗粒饱满的稻谷。这令人振奋的丰收场景让种粮大户广西笑果沃土农机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笑果沃土公司”)董事长李镜笑逐颜开。
“以前这里是失管果园,别人怕改成的水田种不好粮食,我便来试试。”2022年,李镜承包了1000多亩失管果园并种上了水稻,随着隆隆机声平整土地,李镜走上了科技种粮道路。2023年完成了1800亩水稻耕田、插秧、杀虫、施肥、收割与烘干等机械化作业示范基地建设与万亩果园飞防植保服务示范基地建设。
7月15日,荔浦市首家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的机械化集中育秧项目和水稻烘干项目在修仁镇大榕村建成投产。李镜介绍,荔浦市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包括育秧中心、烘干中心、仓储中心和大米加工中心,单季机械化育秧达2000亩,稻谷仓储400吨,每天可烘干稻谷80吨、碾出大米20吨,实现了种粮全程机械化,轻松一“点”就行。“传统人工施肥,上限是每天5亩,用植保无人机给农田施肥,一天可以施肥500亩以上。”笑果沃土公司技术员许华威告诉记者,通过智能数字化管护农田,1400多亩的水稻,1人分化肥,1人操作无人机,不到3天即可完成施肥和病虫害药雾喷洒。
近年来,荔浦市深入实施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引进先进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大马力拖拉机、高速插秧机、植保无人机、联合收割机和循环式烘干机的“轮番上阵”,极大提高了作业效率。针对机械化集中育秧,稻谷烘干、仓储和大米加工产能相对薄弱等环节,荔浦市引大户、抓示范、强带动,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惠及千家万户。目前,荔浦市千亩以上种粮大户有3户,实现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今年上半年,荔浦市4个合作社申报自治区级示范社,5个家庭农场申报自治区级示范场。
一部手机“链”起大产业
时下正是对荔浦芋进行田间管护的关键期。在荔浦市茶城乡茶香社区金洞屯的荔浦芋组培苗繁育生产暨规模示范基地,太阳能智能气象站、全天候可视监控系统、植株生长状况全程AI图片数据采集系统、土壤基础指标数据采集系统、水肥一体化数据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等组成智能数字化管理体系,采集的数据为荔浦芋的高效种植提供了解决方案,也为荔浦芋的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掌握荔浦芋的水肥生长情况。”技术员黄光华靠着手机轻松管护着这里的300多亩荔浦芋。
荔浦芋种植走上数字化道路之际,其深加工也实现智能化。在荔浦市九道粗粮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后处理工艺车间内,工人们熟练地操作先进的清洗和包装设备,将新鲜采摘的荔浦芋进行清洗、分级、套袋冷藏,确保荔浦芋的品质和新鲜度。合作社负责人蔡常坤介绍,今年上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供销合作联社与中集冷链科技有限公司在荔浦市打造的荔浦芋头全程冷链项目(一期)正式投入运营,荔浦芋的损耗降低至10%以下,存储期延长超过90天,出厂价也提高了30%,目前正计划出口海外。荔浦芋头全程冷链项目的实施,构建起了荔浦芋从种植指导、标准化种植采收、即时预冷、安全运输到终端销售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实现了荔浦芋产业的无缝对接与高效运转,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与质量,从而带动当地农户增收。
“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实现了荔浦芋产业链智能高效,提升了荔浦芋附加值。”荔浦市副市长彭毅芬介绍。随着智能化、数字化的推广,荔浦芋种植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种植效益和产品品质。今年荔浦市荔浦芋种植面积5.3万亩,荔浦芋产业链产值将超过20亿元。
“近年来,荔浦市通过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全市农业机械化综合利用率接近80%。广大种植户将数字技术应用到田间地头,不仅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还提升了种粮积极性,为夺取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荔浦市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主任万忠山说。
《中国食品报》(2024年08月13日01版)
(责编:周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