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云南甸尾: 小农户融入大生产 小土豆迈出大步伐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4/8/12 10:29:14

本报记者  周  岩  通讯员  赵素留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振兴需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甸尾乡加快高原特色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以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培育壮大生产经营新主体,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让高原特色马铃薯真正“跃”出山寨。

姚美秀(中)指导农户防治马铃薯病害

吸引更多农户加入合作社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这几天,姚美秀正忙着对马铃薯进行适应性、商品性及抗病性比较试验,筛选出适应性较好的新品种,再进行反复试验,待示范成功并完善评价后,再进行推广应用。她告诉记者,“只有严格把控种子质量,才能真正为农户提供好种子、种出好产品,让他们实现增产增收。”

  姚美秀是建水县甸尾乡福新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也是“全国十佳农民”“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得者。20多年来,她扎根泥土,几十年如一日研究马铃薯,推广马铃薯新品种,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早在20世纪80年代,甸尾乡就依托当地土壤和气候的优势条件,开始种植马铃薯,到2000年已经形成规模化种植。”姚美秀介绍说,由于甸尾乡种植的马铃薯个头大、皮色亮、芽眼少、味道美、口感好,远销国内十多个省市,甚至漂洋过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截至目前,甸尾乡马铃薯种植面积超2.3万亩,平均单产达3吨,商品薯率达95%以上,绿色生产总值超过1亿元,带动群众增收突破1亿元,产销率100%。

  让小农户融入大生产,小生产融入大市场。近年来,甸尾乡通过“党支部+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化模式,指导铁所、甸尾、马黄田、跃进、高楼寨、黑箐等村党总支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帮助农民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制定马铃薯生产规划,按照“抓有机、育龙头、建基地、创品牌”工作思路,建立百亩核心区、千亩展示区、万亩示范区,做给农户看、带着农户干,吸引更多种植农户加入到合作社中来。

  除此之外,甸尾乡政府有关部门还指导帮助农民合作社制订严于国家标准的绿色食品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和绿色食品马铃薯质量检测评价标准,有效提升了甸尾马铃薯绿色化、标准化栽培技术水平,并统一投入品控制、绿色防控和生态防治,提高了甸尾马铃薯统防统治率、良种覆盖率和先进技术入户率。

“政产学研用”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甸尾乡积极加强与云南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校的长期合作,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院士专家工作站、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院士专家工作站——郭华春专家工作站等,创建一支技术过硬的科研创新队伍。

  “今年5月成立的郭华春专家工作站,既是建水县委、县政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也是巩固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成果、奋力推进‘五个建水’建设的生动诠释。”建水县委副书记吕毅说,“这对推动全县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郭华春是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岗位专家、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专家工作站团队主要负责人。他曾在工作站揭牌仪式上说,甸尾乡马铃薯产业具有深厚的底蕴,农文旅融合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优势,加强协同创新研究开发更多优质适合不同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推广应用,让甸尾乡、建水县乃至云南省的马铃薯产业迈上新台阶。

  “郭教授及其团队到甸尾乡铁所村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研究示范,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种植马铃薯,实实在在帮助农户解决急需解决的测土配方、品种优选、密植行距、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难题。”提起郭华春,云南省科技特派员赵树宝坦言,“郭教授不仅帮农户提升种植技术水平,还为当地马铃薯生产发展提出具体指导意见,让更多农户能将甸尾马铃薯卖上好价钱。”

  据悉,甸尾乡还积极示范推广以优良脱毒马铃薯为主导,以“十统一”技术模式为基础,配套测土配方、水肥一体、生物防治、绿色防控及大数分析融合的冬马铃薯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技术模式和技术体系,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料供应、统一种植规程、统一耕作管理、统一质量标准,建成了“全国农村创业示范基地”“云南省马铃薯农业科技示范园”“云南农村创业创新园区”“云南省巾帼脱贫示范基地”“红河州扶贫车间”,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不断提升甸尾马铃薯产业科技创新水平。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甸尾乡通过“借船出海、借台唱戏”新模式,融入全国邮政物流“三农”服务网、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青春助力电商直播等,创新营销新模式,创建产销联盟,不断提高甸尾马铃薯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积极扩大市场份额。

打造边疆民族特色品牌

  近年来,甸尾乡创新举办了甸尾农耕文化节等一系列展销活动,积极宣传“优质、生态、安全”甸尾马铃薯绿色食品,同时融合“建山见水”“红河九红”区域品牌打造,订单增长率达30%以上。比如,“美秀福新”品牌马铃薯已获“云南著名商标”“全国百个示范品牌”等称号。

  铁所村驻村第一书记赵家喜说,去年4月举办的首届“芋见甸尾 寻梦乡愁”甸尾农耕文化节,全面展示了甸尾乡村振兴新面貌、农业产业新成就以及新型农民新风采。文化节通过探索农旅、文旅、科农、农文结合模式,为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搭建了绿色桥梁,为宣传和打造马铃薯产业提供了有力载体,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优质平台,也为甸尾乡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冬季种植、反季生产、错峰销售、填补市场空缺……为加快产销对接,甸尾马铃薯加盟入驻了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832平台”)、北京新发地农产品市场等大型平台。为拓展新市场,在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展销会上,也能看见甸尾马铃薯的身影。甸尾马铃薯远销北京、上海、青海等20多个省市,还出口到越南、缅甸、老挝等国家,积极打造边疆民族特色甸尾马铃薯绿色食品品牌。

  云南大学商旅学院副院长、云南新跃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姚建文说,通过“政府+龙头企业+公司+科技+品牌+标准+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甸尾乡马铃薯种植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规范化规模化,产品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市场化,加快实现马铃薯提质增效,助推边疆山区农村创新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十分重要。

建设高素质农村人才队伍

  为适应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甸尾乡不断加强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建水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等高校及单位的长期合作。借助强有力的师资培训资源优势,建立了云南农民共享田间学校、红河州农培中心甸尾培训基地、双学双推进实训基地,建立了以甸尾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为主导的科技专家团队、农技推广团队、党员先锋队及巾帼服务队,开展政策宣讲、科技培训、农技实训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及其无公害冬马铃薯高产栽培创新团队,多次到甸尾乡指导马铃薯种植生产。朱有勇说,要充分发挥甸尾独有的光热条件优势,打造绿色生态产品,拓展销售渠道,延伸产业链,确保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

  多年来,甸尾乡大力培育培养甸尾马铃薯产业“明白人”、带头人、引路人等农村实用人才,建立了一支带不走的“懂薯业、会经营、善管理”的科研创新队伍、农技推广队伍,先后培养了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建成甸尾乡铁所村马铃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示范社、示范产业、示范品牌,吸引和带领更多边疆农村山区群众、有志青年、退役军人、回乡返乡大学生,积极投身边疆山区农村创新创业大舞台,让更多新农人学会新农技、掌握新农具,为大力发展甸尾马铃薯绿色食品产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中国食品报》(2024年08月12日01版)

  (责编:周 岩)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