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3月7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开启,多位委员接受采访 立足地域特色,增进民生福祉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4/3/8 8:57:30

本报记者  周  岩

  3月7日上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举行。多位全国政协委员与现场记者面对面互动交流,就冰雪热、新型工业化、社区服务、饮水安全、高原农业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社会热点话题作出了回应。

  张海华委员:

  让东北成为全面振兴的热土

  “我们注重把工作做细、做早,传递一个温情善意的城市形象。”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副市长张海华在“委员通道”上以可爱的“淘学企鹅”举例说,“淘学企鹅”其实已经7岁了,去年正式化身黑龙江冰雪天使,为哈尔滨城市旅游代言。在冬季、在街头,人气满满,活力绽放,东北老工业基地受到广泛关注,这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爱市民同心协力发挥优势,推动东北振兴的一个缩影。

  “今年是充满希望、开拓奋进的一年。”张海华说,“尔滨”走红现象级冰雪热,为新的一年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开了个好头。人山人海的冰雪大世界,人头攒动的中央大街,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了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浓浓暖意。

  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将在哈尔滨举办,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IP。“我们要乘势而上,深入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东北在敢创敢干、真抓实干中成为全面振兴的热土。”张海华说,东北资源条件好、产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独特,不仅是中国大粮仓,也是重要的工业基地,汇聚了一批国之重器企业、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用好这些优势和机遇,强化东北的首要担当,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

  黄宝荣委员:

  将特色小吃做成健康消费产业

  “可能有人觉得新型工业化谈的是大国重器,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其实不然。”在“委员通道”采访中,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黄宝荣分享了一个故事。黄宝荣讲道,“浆水酸菜是西北地区的特色风味,很少有人认为它可以发展成一个产业。甘肃有一个小伙叫王兵,大学毕业后在沿海发达地区工作,前几年返乡创业,瞄准浆水酸菜,与兰州大学等多个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历经14000多次试验,优化培养了复合益生菌,开发了浆水方便面、浆水米线等系列酸菜产品,很受大众喜爱,也让身在他乡的游子品尝到家的味道。”

  黄宝荣说,这家民营企业通过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数字化经营,走“专精特新”的路子,把家庭作坊式的特色小吃做成健康消费产业,既延伸了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也串起了当地企业、种植户和务工人员的致富链,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带着他们共同富裕,逐步形成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这正是新型工业化的新意所在。

  邓琳委员:

  社区服务需多方力量协同发力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区,社区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它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家门口的服务直接关乎老百姓的幸福安康。”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民政局副局长邓琳在“委员通道”上分享了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前不久,她在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社区走访,见到一位80多岁高龄的老人,老人对她说,由于自己年事已高,体力不支,买菜、做饭这样的小事却成了他和老伴每天的烦心事。自从社区有了老年食堂,不仅能吃上可口的饭菜,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社区活动,老两口现在感到很开心、很满足。

  邓琳提到,她参与社区工作多年,有一个很深的感触,社区服务是一个大合唱,需要多方力量协同发力,解决好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最近,见到了两江新区一个社区的王女士,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阳光开朗。听她讲述自己的经历,我深受触动。”邓琳说,王女士是一位先天身体残疾者,36岁前一直封闭在家庭里,根本不知道如何与外界打交道,正是在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等“五社”联动的帮助下,她走出家门,融入了社会,不仅活成了勇敢的追光者,还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主动把温暖送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像这样在爱心传递中实现双向奔赴的故事还有很多。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社区服务就是要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万家,让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

  梅钰委员:

  打通农牧区饮水“最后一公里”

  “提起水,新疆很特别。”全国政协委员、新疆水利厅厅长梅钰在“委员通道”上介绍,新疆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地区,全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227立方米,居全国前列,但单位面积含水量5.1万立方米,仅为全国的1/6。这些年来,全疆各族人民孜孜不倦的一件事情就是高效、合理、科学利用水资源,助力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梅钰分享了一个关于新疆水的故事。在新疆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县高山深处有一个皮勒村,生活着116户塔吉克村民,生活饮水十分困难。夏季到数公里外的河道取水,冬季则化冰雪饮用。2023年7月,他到该村时,村民带他到自己家,指着水龙头激动地说这是家里最宝贵的东西。据了解,2018年,当地政府投资3100万元解决了该村的饮水安全问题,户均投资达到11万元以上。类似这样的情况全疆共有67个。为此,自治区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了农牧区饮水“最后一公里”,农牧民亲切将自来水称为“幸福水”。

  梅钰提到,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全疆累计投资195亿元,实施了1428个安全饮水巩固提升项目,全区3660个农牧村饮水问题得到全覆盖解决和巩固提升,各族群众的饮水从愁心实现了放心、舒心和暖心。

  截至目前,全疆现有耕地10558万亩,已建成高效的节水灌溉面积6285万亩,灌溉水利用需求达到了0.57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2023年,新疆粮食播种面积的增量和总产增量位居全国第一。“我们坚信只要锚定总目标,接续奋斗,新疆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梅钰说。

  达瓦顿珠委员:

  为高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根在高原、心系国事、不懈奋战是一代代扎根在青藏高原的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真实写照。”全国政协委员、西藏农科院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达瓦顿珠在“委员通道”上接受采访时说,“发展高原农业离不开青稞,我从事青稞研究15年,在西藏青稞是主粮,用来做糌粑、青稞酒等,可以说青稞贯穿着西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对青稞事业的执着和敬业始终伴随着每一位青稞研究者前行的历程。”

  “近些年,我们团队一直在研究通过改良青稞优化调整西藏的种植结构,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保护好生态环境。”达瓦顿珠介绍,与春青稞不同,冬青稞10月份播种,次年7月收获,因此收获冬青稞,可以复种,“这样一来,我们既可以实现粮食增产,还可以利用复种生物固氮技术改善粮食种植,为野生禽类提供冬期食物,防止水土流失。”

  “不久前我去调研,老百姓收获冬青稞再复种荞麦,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了,耕地的价值得到了最大化,而且有效保护了土壤。”达瓦顿珠说。

  2023年,西藏全区农牧业事业发展平稳,粮食产量达到108万吨,主要是青稞的贡献,全区复种面积超过18万亩。拉萨市正在探索高海拔地区的冬青稞试验。

  “怎样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到位,是每一位青稞研究者的使命和责任。”达瓦顿珠说,要培育海拔3800米以上能够种植的耐寒早熟的冬青稞品种,探索不同生态区域最佳的复种模式,为高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实现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同步推进,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中国食品报》(2024年03月08日02版)

  (责编:周 岩)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