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强优势 建平台 拓链条 促三产 乡村振兴的“邹城路径”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4/2/23 10:08:44

  一列列传送带犹如“轻轨”和“地铁”架设在各个智能化厂房之间,一排排瓶装培养皿在轨道上有序传动,一簇簇小蘑菇从瓶口长出;智能化控制室内,目之所及全是数字化设备,所有厂房内的环境指标实时投放在大屏幕上,有任何一项指标与设定值有偏差就会自动报警并智能化分析相关原因,工人们只需根据一台电脑或者手机即可完成所有操作——这是日前中国食品报社品牌农业中心项目组一行在位于山东邹城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邹城省级农高区”)内的一家食用菌生产企业看到的场景,而像这样的食用菌“超级工厂”,在邹城省级农高区还有20多家。

  作为国内首个以食药用菌全产业链为主导产业的省级农高区,邹城省级农高区自批复建设以来便以科技引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为主线,聚焦“农、科、高”三项重点,不断强化科技、人才、项目的支撑作用,坚持创新和品牌双轮驱动,全力培育了以食用菌为主要特色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镇产村融合的业态逐步完善,走出了一条园区赋能食用菌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邹城路径”。

智慧化种植  食用菌产业结硕果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邹城省级农高区位于“全国食用菌十大主产基地”之一的邹城市,这里年产鲜菇达38万吨,产值35亿元,涉及金针菇、杏鲍菇、玉木耳等20个名优品种及延伸产品,其中金针菇产量约占全国工厂化产量的14%。“邹城蘑菇”入选国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品牌价值高达20.53亿元。“世界蘑菇看中国,中国蘑菇看邹城”,邹城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全市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智慧化种植为园区的食药用菌产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位于邹城省级农高区的山东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厂房内到处是“机关”,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一款款新型科技设备时刻监控金针菇的成长,工作人员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实现自动控制湿帘风机、喷淋灌溉、内外遮阳、顶窗侧窗、加温补光等设备运行,这些“机关”的应用便是利用了物联网AIOT技术,通过先进的传感器技术、边缘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工厂内的每一台设备、每一条产线、每个车间实时连接起来,并将生产过程中的所有设备状态信息、生产数据,以最快毫秒级的速度存储到工业级的实时数据库中。

  邹城省级农高区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推动物联网AIOT技术在当地食用菌企业的应用,帮助工厂提升管理、提高效率、减少浪费、降低能耗。目前园区内已有10多家食用菌生产企业用上了物联网技术,食用菌生产机械化率达到了80%以上。通过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自动化智能生产技术,邹城食用菌产业完成了从农艺到工艺的升级。通过不断推动前沿技术在本地企业的应用,引领食用菌产业现代化发展,邹城省级农高区内食用菌种植面积已超2600万平方米,智慧化种植超八成,物联网AIOT技术应用、模拟生态环境智能化控制等方面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大幅实现了园区食用菌产业的提质增效。

“引智”搭平台  创新能力再提升

  在山东常生源菌业的厂房里,毛茸茸、白似雪的猴头菇铺满了层架,十分喜人。该企业探索实施的猴头菇工厂化栽培中试试验完成出菇,是邹城省级农高区持续建设创新平台、积极引导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缩影。2022年,常生源菌业成功创建了山东省食用菌标准化工厂化栽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研究中心提供的平台,多名研发人员齐聚于此开展了一系列种植试验,最终成功出菇。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邹城省级农高区高度重视引才工作,我国食用菌行业知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在此设立了院士工作站,其学生李晓博已扎根邹城创新创业十余年。白灵菇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珍稀菌种,市场前景非常好,通过李晓博团队的技术攻关,不仅使白灵菇的生长周期由160天缩短到120天,品质亦得到大幅提升,目前已经在李晓博创立的公司进行工厂化生产。截至目前,通过设立在福禾菌业的李玉院士工作站,已先后引育优良品种、攻关关键技术30多项,取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9项。2023年5月,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教授团队也在邹城省级农高区设立了菌草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并成功开展了菌草栽培、菌草基质栽培食用菌的试验,填补了山东省在该领域的空白。

  邹城省级农高区先后建成了集科技研发、中试基地、大数据平台、科普展示、休闲体验等于一体的蘑菇科创园,设立了食用菌技术创新中心,成为服务产业发展、展示产业成果的公共创新平台。与国际蘑菇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吉林农业大学等30余家国内外知名组织、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建创新平台、攻坚关键技术、转化技术成果,目前共建设了山东科创食用菌技术研究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邹城)食药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邹鲁农业微生物技术研究院等39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承担实施了国家、省、市级食药用菌类重点科技项目49项,一批先进适应的技术成果成功落地转化,为邹城食用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能支撑。猴头菇、玉木耳、金耳、羊肚菌、赤松茸、黑皮鸡枞……一个个引进选育的食用菌珍稀品种,不断在邹城省级农高区实现产业化生产。

  以李玉院士、林占熺教授为代表,邹城省级农高区目前已引进院士、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人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食药用菌产业创新领军人才33人,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探索新模式  激活乡村产业

  在邹城省级农高区核心区内有一处风景如画的村庄——钓鱼台村。4年前,这里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穷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该村根据自身和周边产业的实际情况,科学谋划强村富民路子,探索出了“1+1+1”的全新合作模式,即“合作社+企业+农户”,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邹城省级农高区对接本地友泓、友硕等龙头企业,为合作社提供优质菌棒和全程技术服务,种植出的香菇依托企业成熟的市场渠道进行销售,市场低迷时由企业负责兜底回购。合作社负责搞好管理服务和运营维护,老百姓以土地入股、承包种植,降低了风险、消除了顾虑,一心一意种蘑菇,经过技术培训转化成为职业农民,实现了农户、村集体和龙头企业的三方共赢,创新了“联农、带农、富农”的新机制。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的钓鱼台村道路硬化率、安全饮水覆盖率都达到100%,蜕变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省级文明村。

  距离钓鱼台村不远,同在邹城省级农高区内的南葛村、韩庄村等周边12个村受益于该模式,集体平均年收入达到了88.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小蘑菇”为园区内3000余名农户撑起了“致富伞”。

拓展文旅链条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房屋依山而建,呈阶梯状分布,外观错落有致、古朴自然,尽显乡村建筑之美;彩色标识、创意设计、露营休闲、“潮范”十足,这是大洪沟村呈现出来的新面貌。大洪沟村位于邹城省级农高区核心区内,通过招引浙江中图文旅集团,采取村集体资产入股、群众资产租赁、社会资本引入、专业团队运营的模式,盘活了村内70套闲置宅院和周边460余亩低效闲置土地,成立了大洪沟乡创产业园,建设起高端民宿、乡风礼堂、大师创作工坊等,一幅富有乡村特色的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乡创产业园的蓬勃发展,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今年44岁的王玉娥是原大洪沟村村民,以前务农,现在她就在原来房屋改造后的民宿里打工。除了土地流转的收入,打工每个月还能收入3000元,再加上年底两万元左右的项目分红,一年收入可观,日子越过越好。目前,大洪沟乡创产业园带动就业1100余人,实现了村民土地流转有“租金”、房屋入股有“股金”、入园就业有“薪金”、干得好的有“奖金”。

  邹城省级农高区通过积极引进工商资本“上山下乡”,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宅基地等“沉睡”资源,形成了产业孵化、研学体验、民俗旅游、文化创意等多元业态,探索出了“社会资本+乡村振兴合伙人”促进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目前,大洪沟乡创产业园内的民俗小院已经获评“山东省五星级民宿”;浮生小酒馆已成为网红打卡点,旺季时候每天能卖出1吨啤酒;乡风礼堂每年承办婚礼、宴会、企业团建等各类活动50多次,举办周末小剧场等惠民文化演出90多场……大洪沟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营业收入3900万元,村集体收入超100万元。

  在以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这条大道上,邹城省级农高区将持续通过强优势、建平台、拓链条、促三产等形式,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邹城经验。

  (王妍)

 

《中国食品报》(2024年02月23日04版)

  ( 责编:袁国凤 )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