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高标准农田建设释放乡村活力筑牢振兴根基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3/12/8 10:25:24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四川泸州、黑龙江虎林等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农田”变“良田”

  近年来,泸州市纳溪区将高标准农田推动项目建设工作走深走实,稳定农业基本盘,使“小田”变“大田”,“农田”变“良田”;虎林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黑土地保护工作相结合,有效推动当地农业提质提效。五大连池市通过田、路综合整治与科学配套,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让“粮田”变“良田”。

  今年春,在纳溪区乡村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春耕生产的忙碌身影。在丰乐镇皂角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挖掘机、运土车、轧路机、开槽机等机械设备加紧作业,项目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据了解,丰乐镇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打造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为粮食高产、稳产、均衡增产奠定基础,建成当地村民的“致富田”。

  在虎林市虎头镇富路村,刚刚卖了秋粮的种植户鲁海洲发现,今年的水稻亩产比去年又提高了不少。这几年,鲁海洲按照当地农业部门的指导,把自家1200亩水田“装修”了一番,通过削埂扩池,使原来大小不一又分散的小块水田变成“板正”的标准化格子田。一片不到5亩地的“小池”变成了几块18亩以上的“大池”,细算下来,耕地面积比过去增加了40多亩,高标准农田让农业生产的投入降了,效益升了。鲁海洲说,今年水稻平均亩产可以达到1250斤,从2018年响应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后,“大池”种田让他得了不少实惠,特别是相关部门还匹配修建了田间路,这让他的田间管理和收获粮食都更加方便,高标准农田成了他们农民的致富田。

  在五大连池市和平镇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挖掘机、推土机正在田间忙碌,工人们开足马力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和平镇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1622万元,建设任务1.8万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晒场、田间道路、桥涵建筑物、排水沟综合治理等田间基础设施。五大连池市农业开发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卓说:“项目的有效建成,可以使区域内农作物综合增产210万公斤,可以使项目区农户增产增收950万元。”

  据了解,纳溪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着力于解决山区耕地零碎分散问题,做活“田文章”;纳溪区今年水稻种植面积29万亩,再生稻18万亩,全区水稻产量达15.6万吨,切实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整体素质和全要素生产率,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纳溪区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42万亩,总投资9450万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0%。

  虎林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杜维良说:“全市累计实施高标准农田103万亩;农技农机方面,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累计完成深松整地60万亩次,完成秸秆翻埋还田1000万亩次,增施有机肥105万亩次,撒施商品有机肥560吨,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20万亩,提高了全市黑土耕地抗旱防涝、蓄水保墒能力;在生物措施方面,建立农业三减示范基地33个,示范面积150万亩,推广节药喷头1.5套,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膜669吨,统防统治作业面积750万亩次,降低了对黑土耕地的污染。经过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的实施,虎林市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4.1%,项目区耕层厚度提高3.6厘米。目前,全市已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面积82万亩。”

  在建设“田成方、沟成渠、路成网、旱能灌、涝可排”的高标准农田过程中,虎林市将格田改造纳入建设内容,通过“点、线、面”相结合,实现每百亩水田改造后增加有效耕种面积4—5亩,全面掀起水田标准化格田改造热潮,为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奠定坚实基础。虎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鑫表示,截至目前,虎林市累计完成格田改造40余万亩,释放有效耕种面积1.91万亩,夯实当地农业生产基础,带动农民增收达6000万元。

  五大连池市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打造设施配套、高产稳产、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2023年,五大连池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面积4.73万亩,总投资5603万元,项目受益农户有1900户,涉及人口7500多人。

智能科技挑“大梁”

  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东风,多地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无人机、智能农业装备等走进田间地头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夏秋时节,纳溪区合面镇成片的高标准农田里,籽粒饱满的麦穗随风摇曳,收割机在田间轰鸣,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而这些丰收景象都是因为有了高科技的加持。

  作为高标准农田的“标配”,智能农机装备已经挑起“大梁”,成为农事活动的“主角”。纳溪区还对1500亩的田土进行了“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对耕地进行“小变大、短变长、陡变缓、弯变直”,真正便利大中型农业机械在项目区大展拳脚,实现粮油生产节本增效。田埂上,技术人员将有机肥放入无人机的机箱里,并按下遥控键盘,无人机随即升空作业,沿着嫩绿的稻田均匀喷洒,仅用几分钟就完成了一亩地的撒播任务,高效的播种方式赢得农户们的好评。“我这块田有2亩,以前用牛耕田需要一天时间,高标准农田建好之后,农机直接开进田里,3个多小时就耕完了。”皂角村1组的村民何洪森看着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笑容满面地说。“动动手指头就可以实时监测水稻生长情况。科技发达了,庄稼地越来越‘聪明’,我们‘偷会儿懒’也能迎来丰收。”站在自家稻田边,种粮大户梁仲明心里的账本算得明明白白。

  在虎林市阿北乡新路村,建恒家庭农场的4200亩水稻已早早完成了收割。负责人郭建恒说,自从自家的水田被列入了市里高标准农田的改造范围,种田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周边的农田路得到了重新修建,连限制农田整合的沟渠也都得到了良好的规范,如今,他的水田一眼望过去就是舒心,春耕秋收都方便了很多,特别是农药施肥等环节,机械可直接进行有机肥喷洒,更有无人机精准作业,节本增效,黑土地也比以前肥沃了不少。郭建恒说,“除了机械化省人省力,这两年,农技专家每年秋天还会到地里取样化验,再根据化验结果给农户匹配‘施肥配方卡’,科学配比,这样来年按照配方施肥,施肥量更精准了,跟之前比每亩地能减少化肥使用量30斤左右。特别是每年秋冬时节,市里还会组织抛洒有机粪肥,土地不像原来板结贫瘠,种出来的粮食品质更好了。”

  (孙立国 武奎玉 高伟)

 

《中国食品报》(2023年12月08日02版)

  (责编:袁国凤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