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获得极大完善 已发布1563项食安标准,涉及安全指标2.3万余项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3/11/28 13:42:44

本报记者  袁国凤

  “我国在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提升基层营养服务能力、促进居民平衡饮食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多元化、健康化、个性化的食物消费和营养健康需求。截至目前,我国一共发布了1563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涉及安全指标有2.3万余项,这些指标涵盖了我国居民消费的所有30大类340个小类食品,包括了影响居民饮食安全的主要健康危害因素,覆盖了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到最终产品的全过程,包括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副司长田建新近日表示。

有效防范食安风险

  田建新介绍,从标准的制定过程来讲,首先要程序严谨,公开、公正、透明;从标准指标来讲,要科学恰当,要既能有效保障群众饮食安全,还要契合我国的发展实际,保证这些标准在实践中落得下去,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以今年新发布的85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为例,方方面面都体现了标准的严谨性。一是体现了更有效的防控风险,保护消费者健康。比如新修订的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标准,为了防止有害物质迁移到食品中,将原标准管控的杂质和合金元素,由原来的5类增加到现在的13类,像不锈钢制品新增了锰和镍类等迁移限量,同时,调低了原来对铅、砷的迁移限量标准,也就是更严了。

  二是标准的覆盖面扩大,填补了空白。比如今年新发布的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油墨标准,像常见的一次性纸杯或者食品包装袋上可能有印刷的字体、印刷用的油墨,新标准就是来管控重金属的限量。

  三是强化食品生产过程管理,提升监管效能。比如新修订的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规范,还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乳制品良好生产规范,针对婴幼儿、特殊人群的规范要求很高。这次修订的时候,对生产过程中原料的使用、杀菌效果的评估、微生物控制等,管控要求更加明确和强化,这样就能推动企业在生产的时候采取更加系统、严格的管控措施,使标准的网织得更牢固。

  另外,为了方便标准便民利民,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期还开展了食品数字标签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包括肉制品、方便食品等在内的10类食品20多家企业参与试点工作,这些商品将陆续上市。

  “在这些指标里面,涉及限量标准制定的,都是建立在科学的风险评估基础之上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表示,风险评估是各个国家制定限量标准都必须要遵循的一个科学原则,一方面是为了保护人们的健康,另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国际贸易公平性。

  李宁介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就是对食品中的各种危害,包括化学性的和生物性的,对健康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来进行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来判定是否需要制定及制定的限量标准是多少。根据评估结果,如果发现这个危害物可能对健康存在风险,就需要进行管控,通常的做法就是制定限量标准。但并不是所有食品中的各种危害物都需要制定限量标准,也就是说,食品中哪些指标需要制定标准,以及制定的限量标准是多少,都是以科学的风险评估为基础。

  李宁表示,食品中的危害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大小,取决于消费者通过食物摄入的危害物的量。由于不同国家食物消费量和膳食结构的模式不同,加之气候和种养殖环境因素的影响,食品污染物、危害物分布特征也可能有差异,因此,各个国家对食品中同一污染物的风险评估结果就有所不同。

  李宁举例说道,如微生物的指标,由于受养殖水域环境的影响,水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我国关注的风险问题,因此我国就制定了即食生制动物性水产制品的副溶血性弧菌的限量标准。

  另一个例子是大米中镉限量标准,由于大米是我国居民的主食,消费量非常高,所以我国对大米中镉的限量采取了严格的管控,且标准是严于国际标准的。

科学审批“三新食品”原料

  行业调查显示,近些年我国批准审批公告的新食品原料有大约1/3已经在规模化的食品企业里得到了应用。新食品原料在满足群众营养健康的新需求同时,也为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对于“三新食品”安全是如何审查的,以及食药物质又是如何界定和管理的?

  田建新表示,落实大食物观,主要包括两项工作:一方面,修订食药物质的目录。食药物质是我国传统的物质,要向传统的物质要资源,要发挥好传统食养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做好新的食品原料或者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等,就是通常说的“三新食品”的审批,向新技术、新科技要资源,来丰富食品供应,满足群众的多元化营养健康需求。

  田建新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发布了3批102种食药物质名单,最新发布的9种,包括党参、肉苁蓉、铁皮石斛、黄芪、天麻、灵芝等,把这些食药物质发掘出来后,结合传统的食养文化,就能够开发出更丰富的食养产品。

  关于“三新食品”的审批方面,2021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告批准了“三新食品”216项,其中新的植物油就有10多种,牡丹籽油、茶叶籽油、杜仲籽油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较高,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再比如新审批的食品菌种有50多种,这些食品菌种在食品工业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有的能大幅度提高生物转化的效率,有的能够改善肠道菌群,有的能高效生产蛋白,帮助人们实现向“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田建新表示,“三新食品”审批的核心是要审查食品食用的安全性,需要开展科学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有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和流程,经过专家组的初审后,还要征求有关部门、行业的意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每一个环节如果有人对食用的安全性提出任何的质疑,国家卫生健康委都要认真逐一研究,确保“三新食品”的审批能够依法、科学、公正、透明。

提升食安风险监测预警

  在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敏感性、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方面,李宁表示,近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覆盖每一个县级区域的基础上,也一直在努力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的灵敏度和精确度。主要做法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着力提升监测信息的准确率和时效性。积极推进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上报及时性的工作,通过将医院的HIS系统和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互联互通,从而实现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能够及时上报、上传,大力提升病例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二是积极提升监测网络的灵敏度。积极探索食源性疾病报告的多点触发机制,将监测的触角和哨点从医院延伸到学校、社区和药店等地方,使得食源性疾病能够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织密织牢食源性疾病风险的监测网络。

  三是大力提升监测风险预警的科学性。20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已经开展了十多年的风险监测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初步构建了国家主要食品类别里相应风险因素的时间、空间分布模型,并绘制了食品安全风险地图,对这些风险进行分级分类管理,结合相应的季节和气候等因素,根据风险大小来及时预警,能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李宁补充道,与“十三五”期间相比,全国食源性疾病的暴发事件下降了11%,死亡减少了34%,特别在云南、湖南、贵州等毒蘑菇中毒高发区,中毒事件和死亡病例都有明显下降。

 

 《中国食品报》(2023年11月28日03版)

  (责编:袁国凤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