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继发 蒋俊伟)培育提升农业品牌,是农业生产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四川省都江堰市石羊镇水月社区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将乡村特色稻米产业列入培育目标,通过打造“优质、生态、绿色”的稻米品牌,进一步加快稻米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从去年开始种植,仅用一年时间,石羊镇就让“水之月”大米从田间地头走上了大舞台,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近日,记者走进石羊镇水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探究竟。
记者看到,紧挨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是一座占地约500平方米的大米加工厂,厂房内机声隆隆,地上堆放着金灿灿的鲜谷,工人将鲜谷放进机器,机器自动完成粗加工脱壳、再加工分离、精细加工白米分级等工序,加工完成的大米经过人工装袋,再用机器进行简易包装和真空包装,最后统一推向市场销售。
大米好不好吃,消费者说了算。顺江社区村民吴秀华见证了大米从种植到收割的全过程。“五六月,稻田里的谷子长得齐齐整整,机械收割后,我们还到田里捡过稻穗,回去把它碾成米,吃起来黏稠香糯,味道非常好。所以附近村民都到他们这里买米。”
2021年,水月社区成立了合作社,和群众签订流转合同,开始了规模化大面积种植水稻。“今年社区有500亩腾退计划,村民们都积极支持。”水月社区党委书记、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付在明介绍,2020年至今,石羊镇累计腾退低效果木6760亩,约占全市的48.3%。
去年,通过土壤改良,开始进行水稻、小麦轮作,年底收支基本平衡。今年,水稻种植规模扩大到480亩,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的技术指导下,优选品种,实现亩产干谷约1000斤,总产量约240吨,预计明年水稻种植面积将扩大到1000亩。水月社区结合社区实际,采取“品牌+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社区带头把集体经济做起来,为当地百姓带来了一定收入,也让当地百姓吃到了放心的大米。
石羊镇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政府正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不断提升“水之月”品牌影响力,让“水之月”大米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好米,做到既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又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今后,石羊镇也将不断推动各社区因地制宜发展相关农业产业,加快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引导群众端牢端好“手中的饭碗”,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守护粮食安全底线,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石羊特色“稻”路。
《中国食品报》(2023年11月22日02版)
(责编:杨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