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中国水产品行业:聚焦健康业态 重构产销平衡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3/11/21 10:58:35

本报记者 王佳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而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95年明确了渔业和粮食安全的关系,认为发展渔业、增加水产品供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提振行业信心、凝聚行业智慧,帮助产业积极应对挑战,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和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水产品大会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本届大会以“聚焦健康业态 重构产销平衡”为主题,聚焦重点品种和重要环节,探究全球水产品国际贸易形势变化和国内消费趋势走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韩杨认为,中国农业仍然面临较大挑战,如全球农业资源分布不均衡。她表示,就渔业而言,中国面临内陆淡水养殖空间压缩,大水面渔业(湖泊和水库养殖)发展受限、近海资源开发空间有限,深远海利用成本高、安全风险较大、陆海接壤沿岸渔业发展受挤压等挑战。同时因全球经济发展增速放缓、通货膨胀等因素,导致水产品出口市场不确定性增大。

提升渔业价值链,打造水产品供应链

  大会指出,从广义的食物供给看,我国重要的农产品,谷物、肉类、禽蛋、水产品、蔬菜、水果、茶叶、棉花等产量及农业总产值,位居世界第一位。从大食物观看,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多样”需求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基本满足了多元化食物消费需求。

  随着农林牧渔产值的快速增加,我国农产品贸易额快速增加,近年来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世界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韩杨指出,渔业全产业链仍有较薄弱环节。在育种环节,自主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少、产业集中度低、国际竞争力不强,特别是国际市场消费量大、经济价值高的海水养殖品种,选育良种亲本控种技术薄弱。在养殖环节,水产饲料原料鱼粉高度依赖进口,主要来自秘鲁、智利;国内经济价值高的海洋养殖鱼类供需与价格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在加工环节,来料加工产品和冷冻产品等粗加工产品居多,高附加值产品少,来料加工转出口产品占比高。在市场和流通环节,冷链物流成本较高,海洋鱼类产量占比偏低,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

  韩杨分析,为提升我国在国际循环中的地位、竞争力、影响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需求侧,应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超大规模人口对食物需求呈现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消费需求,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农产品消费市场、农业投入品市场。其中,水产品既满足了人们对膳食的营养需求,又符合大食物观对多元化食物消费的需求,渔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她以渔业为例提出,可利用潜在陆地水域空间,统筹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效率和推动环境友好型淡水养殖;分类推进以装备升级和资源养护为重点的深远海养殖和海洋捕捞;推动沿岸近海渔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发展;健全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渔业全产业链;打造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水产品供应链;促进加工流通价值增值,提升渔业价值链。

  数据显示,全球捕捞渔业产量连续40年没有增量,基本稳定在9000万—9600万吨。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在全球占35%,养殖水产品产量在全球占60%,捕捞水产品产量在全球占12%。我国生产的水产品,早期主要用于出口创汇,现在优先保障国内供给,兼顾出口。2023年,主要经济体水产品消费全线下滑,全球水产品生产、消费进入缓增时期。我国进口水产品数量越来越多,逐渐冲击本土产业,出口带动型水产品不确定因素增加。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表示,为应对上述状况,应重构水产品产销平衡。以国内市场为支撑,调整生产结构,符合市场需求。同时,为满足国际订单,密切研究国际市场变化。通过资源养护恢复渔业种群,增加水产品捕捞产量。通过国际间合作,与其他远洋渔业国家建立良好关系,制定水产品国际贸易公平规则,维护全球产业良好的运营。

  崔和提出,要提振水产品消费,可大力发展水产品预制菜。预制菜在10—20年前的市场上就已经存在,比如蒜蓉粉丝蒸扇贝等,而最近两年,市场赋予它新的内涵。在鲜活、冷冻产品运输受限等情况下,预制菜能解决不少家庭餐桌饮食问题,起到食品保供的作用。同时,随着线上消费量的提升,预制菜这种产品形式也正在满足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需求。

把国外水产品“引进来”,让国内水产品“走出去”

  随着餐饮等消费市场的发展及消费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进口水产品出现在国内消费者的餐桌上。据了解,2013—2021年,我国水产品贸易总量增幅达24.47%,贸易逆差由164万吨扩至868万吨。我国水产品进口主要包括来料加工原料、鱼粉、食用水产品三大类型。其中,食用水产品此前一直是出口量大于进口量,但是在2019—2020年出现贸易逆差,反映国内市场对进口水产品的需求在增大。研究显示,2030年,我国水产品消费量将会大幅超过产量,缺口将达600万—1800万吨。

  优合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杨彬彬表示,海关总署将监管前移,以预防为主,对所有进口食品实施注册,注册时要求提交一系列材料,便于注册后审查、有问题时追查,加强对海外工厂的检查。因进口食品种类繁杂、工厂繁多,海关总署施行分类分级风险管理,如境外企业注册分为官方推荐和非官方推荐两类。

  从2022年初开始,中国对954种商品实施了低于最惠国关税的临时进口关税税率。2023年1月1日,中国又对部分商品的进出口关税进行调整。鲜、冷大西洋鲑鱼,冻大西洋鲑鱼,冻带鱼,冻小龙虾及对虾等多品类水产品进口关税进行下调。杨彬彬表示,降税政策实施后,全国范围内进口水产品企业将大幅减少进口成本。

  要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不仅要引进国外水产品,还应帮助国内优质水产品走出国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郭全友介绍,在我国水产品5个主要大类、70余个主要品类中,现有品质相关标准覆盖率不足5%。为与国际主流的水产品各类认证体系实现互通互认,为我国水产品“走出去”提供技术标准支持,推动产业有序发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主办的“蓝色食品”认证工作圆桌会议暨签约仪式在大会同期召开。

  “蓝色食品”即水产品,“蓝色食品认证体系”是由国内优势“产学研”单位共同推动建立的水产品品质与安全认证体系,旨在促进蓝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指导蓝色食品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示范应用、标准认证等层级系统性研究,建立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的认证体系,兼顾安全性,突出品质,分段贯标,实现产品全程的可溯、可控、可评、国际互认的认证体系。“蓝色食品认证体系”的认证对象包括鱼、虾、蟹、贝、藻、参等“蓝色食品”;服务对象包括生产企业、监管部门及商贸流通机构;由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创新团队等提供相关支撑条件,以推动产业有序发展、促进市场良性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会议现场,“蓝色食品认证(BFC)”分别与“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ASC)”及“最佳水产养殖规范(BAP)”签署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

  “蓝色食品认证体系”将按“由点到带,以带至面”的模式,以“龙头示范—区域推广—全面覆盖”的路径进行推广。郭全友表示,该体系将构建中国自主的“蓝色食品”品质评价与认证体系,提升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水产品市场良性竞争,推动国内渔业有序发展。

 

  《中国食品报》(2023年11月21日06版)

  (责编:王佳仪)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