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高增玉
近日,在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薛圐圙乡罗庄村桑干河生态虾养殖基地,20多个虾棚整齐排列,蔚为壮观,棚内养殖了300多万尾南美白对虾,多台增氧设备加足马力实时供氧,池内水泡翻滚,小虾游弋其中。而去年,这里还是一片荒草丛生的盐碱滩。
今年3月,罗庄村引进朔州三生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在100亩重度盐碱荒地上开展环境测试、水样检测、挖池建棚,尝试发展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经过不断的试验和桑干河水的滋养,首批投放的虾苗已陆续成熟上市,曾经“水土不服”的虾宝宝成功“安家落户”。桑干河生态虾养殖基地技术员雷振邦介绍:“这种虾生长周期短,100天左右就可以上市,而且肉质鲜美、口感筋道,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认可。”
除了引进南美白对虾,罗庄村还积极响应“挖掘盐碱地种粮,唤醒盐碱这一宝贵资源”的号召,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水利条件,全力推动盐碱地水稻种植。该村引进“稻花香2号”和“稻花香4号”两个耐盐碱水稻品种,采取村委会独资形式,流转50亩重度盐碱地,进行统一插秧、统一管理,从目前长势来看,亩产量预计能达到800斤,不仅能达到预期目标,也进一步深化了种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罗庄村的种种作为是薛圐圙乡盐碱地改良和综合利用的一个缩影。薛圐圙乡共有盐碱地4198亩,为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近年来,薛圐圙乡立足实际,致力于盐碱地改良和综合利用,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作物适应盐碱地转变,选育了水稻、高粱、南美白对虾等耐盐碱新品种,给白茫茫的盐碱地“披”上了多彩的外衣。
“薛圐圙乡通过引进技术、人才、资金,构建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向盐碱地要效益,改良项目的成功实施既可以改变过去‘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的现状,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也能增加生物多样性,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薛圐圙乡相关负责人表示。
薛圐圙乡在盐碱地改良上取得的“战果”,进一步激发和释放了更多的农业活力。如今,越来越多产量高、品种好的耐盐碱作物让盐碱地华丽变身“鱼米乡”,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质量利用,渐成一片沃野良田。
《中国食品报》(2023年10月27日01版)
(责编:高娇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