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秋粮增产已成定局 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3/10/24 11:59:32

本报记者  顾雨霏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离不开农业发展。10月23日,国新办就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在会上表示,全年粮食再获丰收,“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帮扶产业发展分类推进,设施装备条件持续改善,乡村富民产业培育壮大,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措施落实,全力完成全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各项任务,稳住农业基本盘,夯实“三农”“压舱石”,奠定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

全年粮食再获丰收

  “霜降见霜,谷米满仓”,今年,我国粮食再获丰收,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曾衍德表示,夏粮早稻丰收到手,夏粮产量2922.6亿斤,比上年略减25.5亿斤,仍处于历史第二高位;早稻产量566.7亿斤、增加4.3亿斤,连续4年增产。秋粮增产已成定局,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除局部受灾外,大部分地区光温水匹配较好,总体呈增产态势。大豆油料扩种成果巩固,大豆面积连续2年稳定在1.5亿亩以上,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2000万亩。油菜籽面积、产量实现“双增”,花生、油葵等其他油料作物也呈稳产态势。

  此前,夏粮因黄淮罕见的“烂场雨”略减25.5亿斤,但目前来看,秋粮增产完全可以实现“以秋补夏”。对于我国局部地区灾害较重,秋粮仍能实现丰收的原因,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解释,秋粮面积增加,奠定了今年秋粮增产的基础;大面积单产提升效果初显,成为今年秋粮增产的关键。今年我国局部地区灾害较重,但多数主产区雨水调和、光热充足,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也利于产量的形成。

  “粮食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若供给不足,市场一定会很快反映出来,对于‘我国粮食供应充足、价格稳定’这一点,老百姓在一日三餐中就能体会得到。”潘文博明确表示,我国粮食稳定安全供给有充分保障,截至10月22日,全国秋粮已收81.3%,秋粮大头已丰收到手,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预期目标实现无虞。

  “收到家里才算粮。目前,北方秋收在扫尾,南方的晚稻、晚秋作物还没有大面积收获,近期冷空气频繁,南方还有台风的影响,抗灾抢收夺丰收的任务还比较重,工作还不能放松。”潘文博表示,要指导各地根据作物成熟时间调度好机具,抢时抢晴收获,及时烘干晾晒,确保颗粒归仓。

乡村特色产业竞相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积极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并取得了积极成效。特色产业竞相发展,形成了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各具特色的产品和产业,个性化、多样化产品更加丰富;产业链条延伸拓展,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9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2∶1,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过5300亿元;产业集聚态势初显,中央财政累计支持建设18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0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509个农业产业强镇,各地也建设了一批不同规模的产业园区和加工园区,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合的态势加快形成;品牌影响不断增强,累计认定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6.8万个,培育3000多个区域公用品牌,发布144个农业精品品牌,创响一大批小而精、特而美的优势特色农业品牌。

  “没有产业的振兴,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进一步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曾衍德表示,要全链开发乡村特色产业,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挖掘品种资源,建设绿色基地,做精特色粮经,做优特色畜禽,做亮特色水产,做活乡土产业,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壮链、补链发展;要高值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农产品加工设施提升行动,开发类别多样、营养健康、方便快捷的加工产品,创制智能化、清洁化的设施装备,引导各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促进农产品深度加工、循环利用;要精品打造乡村休闲旅游业,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开发与农时季节相适应、消费节点相结合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和服务,打造精品景点线路,让消费者感受不一样的体验;要多元拓展乡村服务业,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持续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提升乡村服务业对农业全产业链支撑作用;要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按照巩固发展一批、升级发展一批、盘活一批、另起炉灶一批的要求,培育壮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帮扶产业,持续巩固拓展帮扶成效。

  农民收入保持增长势头

  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特别是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激活农村内需,促进农民增收更具重要性、紧迫性。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着力发展产业、稳住就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曾衍德说。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中西部22个省份63.5%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帮扶措施;全国脱贫劳动力(含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务工规模3297万人,超过年度目标任务277.8万人。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

  “距离年底还有两个多月时间,农业农村部将持续发力,多措并举,巩固农民收入增长好形势。”曾衍德介绍,一是促进产销衔接畅销增收。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是农民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要会同粮食等部门,落实好秋粮收购政策,增加收购网点,让农民便利销售、顺畅销售,卖得出、卖得好。同时,秋季水果将大量上市,也要做好产销衔接,畅通销售渠道,让农民既有好收成、又能有个好收入。二是发展乡村产业就业增收。利用四季度农产品消费旺季,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秋季果品保鲜储藏及加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收、错峰销售增收。同时要抓住旅游消费回暖时机,推介一批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和精品景点,拓展功能价值增收。还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促进外出农民工稳岗就业。三是抓好项目建设拓岗增收。秋冬种过后进入冬闲时节,这是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期。要指导各地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仓储冷链物流设施以及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等项目,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灵活就业。同时,扩大公益性岗位,让农民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四是深化农村改革赋能增收。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有序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扎实做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更多分享发展成果。

 

《中国食品报》(2023年10月24日01版)

  (责编:顾雨霏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