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 晨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所在周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践行大食物观 保障粮食安全”。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树立大食物观”重要要求,日前,中粮集团携手中储粮集团公司、国机集团、中国中化、北大荒集团等农粮产业链领军企业,在京举办大食物观与粮食供应安全学术研讨会,共商端牢“中国饭碗”创新解决之道。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必须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大资源观、大市场观、大生态观、大节约观,坚持把科技作为解决吃饭问题的根本出路,深入落实藏粮于地,积极推进藏粮于技,深入开展节粮减损行动,不断提高多元化食物供给能力,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和农业装备产业转型升级,从研、育、繁、推及良种良法配套示范等方面大力推动种业振兴,扎实推进基础固链、技术补链、融合强链、优化塑链,共同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供应安全现代化产业体系。
打造创新力强、附加值高、安全可靠的现代农粮产业链供应链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立足世情国情粮情,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供给结构持续优化,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去年,在北方罕见秋汛导致冬小麦晚播和南方持续高温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圆满完成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预期目标任务。与会专家认为,尽管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但从国内产需情况看,紧平衡态势将长期存在,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局长戴希表示,落实新粮食安全观和大食物观,关键在于打造创新力强、附加值高、安全可靠的现代农粮产业链供应链。有关国资央企要深入推进传统农粮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转型、投入、创新、协同四个关键着力点,推进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中粮集团总经理栾日成表示,作为国有大型农粮食品企业,中粮集团勇当粮食供应安全现代产业链领军企业,立足覆盖国内国外的农粮全产业链资产布局,积极发挥主体支撑和融通带动作用,主动加强与上下游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对接合作,在种植端带动农户“种好粮”、在流通端打造通道“供好粮”、在加工端引领行业“产好粮”、在消费端服务国民“吃好粮”。“中粮集团已形成关于‘系统推进粮食供应安全现代产业链创新工程’的初步构想,将统筹优势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在粮食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打造兼顾‘身’‘心’的健康好产品,同时提高资源利用与供应保障效率,持续固链补链强链塑链。”栾日成介绍,“未来,中粮集团将不断增强源头供给和价值创造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品牌科技含量,合力构建中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中储粮集团公司董事长邓亦武表示,中储粮集团作为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支撑力量和国内最大的农产品储备集团,将全面准确把握大食物观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坚决服务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战略。牢记管好“大国粮仓”职责使命,守住储备保障粮食安全最后一道防线;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助力提高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进一步提高储备管理运营效率;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共同维护食物有效供给
世界粮食日当天,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五部门向全社会发出《践行大食物观 保障粮食安全倡议书》,提出强化多元食物供给,让中国饭碗更丰盛;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让中国饭碗更丰盈;培育绿色营养观念,让中国饭碗更健康。
对此,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表示,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原粮消费量已由1978年的每年247.8千克下降到130千克。现阶段的粮食安全,是在口粮安全、能量安全基础之上,如何保障营养素供给的安全。未来的食物消费结构将更加丰富,对传统主粮外各种食物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大食物观的提出,正是顺应了社会需求的这一变化。“我国现有耕地资源满足国人食物消费需求已经绷得很紧,适应未来需求的增加,就不能仅仅在耕地上做文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也认为,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到大食物观,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是为了确保中国食物和食品供给安全。未来食物来源将不局限于大农业领域,生物技术在食物生产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曾衍德强调指出,保障各类食物有效供给,重要的是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倡导健康消费,实施粮食节约行动,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农业农村部将与社会各界一道,强化科技创新,搭建交流平台,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共同维护食物有效供给。”曾衍德说。
曾衍德表示,具体来讲,要多元开发食物拓来源。我国地域辽阔,山河湖海资源丰富,不仅有19.18亿亩耕地,还有42.6亿亩林地、近40亿亩草地、众多河流湖泊,这些资源为推进大食物开发奠定了物质基础。要向森林要食物,稳步发展木本粮油,科学发展林菌、林禽等林下种养;要向草原要食物,建设优质节水高产稳产饲草生产基地,推进草原畜牧业集约化发展;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积极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稳步推进深远海养殖;要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推动以节能宜机为主的现代设施种植业、以高效集约为主的现代设施畜牧业、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渔业扩面升级;要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开发微生物和藻类食物,发展细胞工厂。
要全链减损增效益。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各环节降低损失,提高效益。推进机收减损。加快研发应用智能高效精准收获机械,提升农机作业水平,将小麦、水稻、玉米机收平均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推进储存减损。健全粮食产后烘干服务体系,建设绿色低温仓储设施,指导农户采用简捷高效储粮装具,减少储存消耗。推进流通减损。建设铁路专用线、专用码头,推广粮食散储散运散装散卸“四散化”运营,减少运输环节粮食损耗。推进加工减损。加快制修订粮油等农产品加工标准,合理确定加工精度等指标,避免过度精细化。强化副产物利用,力争实现“吃干榨尽”。
要健康消费促节约。推进粮食节约,既可有效减轻供给压力,也可减少资源使用,大有文章可做。要引导形成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让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中国食品报》(2023年10月20日02版)
(责编:罗 晨)